孩子小小的臂膀張開,從媽媽的懷抱起飛──大安森林公園一隅,親子律動課程的3歲學員Edward與擔任數據工程師的媽媽Cherry正玩著「造飛機」的身體遊戲。


Cherry說,自從上了雲門教室的親子律動課程,學到好多與孩子親密互動的方式,忙碌的育兒日常多了甜蜜的儀式感,親子之間的溝通也更順暢了。



「像是讓小孩站在爸爸媽媽的腳背上四處移動,Edward很喜歡這個遊戲,睡前催他刷牙時,我就會這樣把他載去浴室。他急著要過馬路時,我就會唱課堂上的唸謠:『綠燈亮了請出發,紅燈亮了馬上停』,他想起來,就會停下來。」

 

雙薪家庭困境:育兒工作兩頭燒

 

Edward是Cherry與先生唯一的寶貝。與大部分的城市雙薪小家庭一樣,他們沒有育兒的後援,每天的行程就跟打仗一樣:下班後趕著去幼兒園接孩子,到附近的公園增加與同齡孩子的接觸,回家吃飯、洗澡、陪讀,一下就到該睡覺的時間了。


「相較親餵母奶的嬰兒時期,能夠專心陪伴他的時間少了很多,而且都待在家裡,最後難免變成爸爸媽媽一起滑手機,所以想找一些親子一起參與的課程。」



加上Cherry發現,在公園玩時,遇到一些需要攀爬的遊具,Edward的動作有些生硬,不太確定該如何玩,只能在旁觀察。


「我在想,是不是因為學校及家裡的活動空間比較小,所以他不清楚怎麼運用自己的身體,不知道可以動到什麼樣的程度?」

 

快樂堆疊身體能力的課程設計

 

在尋找能夠促進孩子身體發展及親子互動的課程時,雲門教室首先令Cherry印象深刻的,是足夠寬敞的律動空間。


在這裡,孩子真的可以盡情放開來奔跑,即使跌倒,鋪了國家劇院級舞蹈軟墊的地板也能好好保護孩子安全。



再來是從孩子需求出發的課程內容。Cherry上過其他坊間的課程,課堂氣氛也很活潑,但比較像是以大人為主體的設計。


「感覺是為了要讓家長覺得小孩收穫很多而上的課,可是孩子有覺得快樂嗎?他有吸收嗎?」




上完親子律動的體驗課後,因為感受到Edward真的很開心,Cherry決定報名一期22堂約半年的課程。上了幾堂課後,她漸漸理解雲門教室「生活律動課程」所強調的身體能力堆疊累積。


「不同於坊間單堂的共學課,生活律動課程是系列性的,前後有連貫,前幾堂課帶過的活動、教過的動作,之後的課程會有更進階的運用。」

 

放鬆的超能力要從小建立

 

第一期親子課程結束後,Cherry續報了第二期。因為上課半年來,Edward的體力、對自身的控制能力,確實有進步。


「剛開始,課堂進行到下半段時,他已經累癱在地上沒辦法動;現在不僅可以撐到課堂結束,也比較有耐心跟隨老師指令,不會在教室裡自己跑自己的。」




不只孩子有成長,Cherry也學到如何善用身體的巧勁,來支持孩子的需求。


「隨著孩子長大,有些抱高高的動作越來越吃力。老師在課堂上會提供一些小技巧,指導媽媽們如何用身體去帶動力量,而不是只用手去支撐。」



除此之外,最讓Cherry欣喜的是,這些課堂上的身體遊戲,很自然而然地建立起Edward在日常生活中自我娛樂、自我放鬆的能力。



譬如需要調節情緒、冷靜下來的時刻,母子倆會一起玩「QQ人/機器人」的互動,藉由收緊與鬆弛身體各部位的肌肉,漸漸地讓神經系統穩定下來。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工時又長,不僅大人,小孩的學習競爭也很激烈。但健康是不可逆的,孩子是不是可以在忙碌中為自己找到一些樂趣,做一些身心的放鬆,這是我比較看重的。」

 

學習情境比制式課程更有效

 

身為需要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的數據工程師,Cherry深知體能好,專注力才會高;而要成為優秀的數據工程師,需要具備的核心素養,是溝通與互動的能力。



Cherry指出,技術是工具性的能力,能夠傾聽同理人的需求、從不同觀點換位思考的工程師,才能看懂數據所反映的現實意義;懂得如何表達專業概念、保有彈性地互動,才能跨部門合作,對症下藥,將適合的產品推薦給需要的人。


她認為,這種潛質性能力的養成,需要給孩子一個學習的情境,而非去上一些制式的課程。



「我覺得親子律動對溝通互動能力的幫助就很棒,老師帶領分組合作的方式讓人很自在,一次可以與多組不同的家庭互動,結束合作時大家會互相道謝,氣氛很好,能讓孩子從中體驗到團體互動的樂趣。」

 

駕馭科技工具的關鍵能力


Cherry與先生都是理工背景出身,對於AI科技的日新月異,他們認為,與其提早讓學齡前孩子學習注音、單字,生活應用能力的建立更為重要。


「當今科技日新月異,新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孩子有沒有能力在生活中自我學習?雖然AI在處理許多任務上已經非常強大,但無論是判別式AI還是生成式AI的應用都離不開數據和模型,在某些方面,仍然需要我們運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來解決問題。」



生活律動課程的系統性教學中,針對3足歲孩子身心發展所設計的親子律動,透過簡單的歌謠及激發創意的身體遊戲,啟動孩子對身體部位、家事與生活、大自然、食物、交通工具、節慶的初步認知。


待孩子滿4足歲,便可銜接幼兒律動課程,獨立進入教室學習,用身體去感知生活事物中「動靜、快慢、高低、強弱」等不同層次,在沒有標準答案的思辨氛圍中,透過老師的提問,探索自己創造答案的邏輯。


在每周一次的親子律動中,觀察兒子持續蛻變的節奏,這讓Cherry很期待Edward開始上幼兒律動課程的那一天。



「我很認同身體學會的誰也拿不走。面對AI,唯有用身體學會了,孩子才能夠在需要的時刻,自然而然地施展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