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學會的,誰也拿不走

健康 快樂 成長

洽詢課程

讀身體

專家觀點 / 雲門教室

動身體,讓天賦與能力共存共振——專訪幼兒教育教授 林佩蓉

 

奔跑,跳躍,開展肢體,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也是天生就具備的身體需求!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林佩蓉教授從幼兒成長的角度分享觀察:「動身體不只關係到孩子的健康,對他們大腦的發展與學習成效也大有關聯。」

  

 動身體探索生活不可或缺的能力 

 

動身體的體驗與探索,所建構出的知識,展現的創意,是單憑大腦智力所不能及的。也因此世界各國都相當重視孩子的體能,在澳洲學前教育白皮書中更規定學齡前的孩子每天至少要有1~2小時以上的運動與戶外活動時間,不僅讓孩子的身體能力獲得開展與釋放,另一方面也讓孩子盡情探索所處的日常環境。

 

 

「我們在幼兒園現場也觀察到孩子的需求,所以每天的課程安排是先讓孩子透過律動或遊戲動一動。身體動夠了,心就能安靜,才開始學習。」林佩蓉教授指出,如果遇上壞天氣,孩子無法獲得適度運動與戶外活動需求,會發現孩子全天的學習和情緒都受到影響,注意力難以集中。

 

對學齡前後的孩子來說,動身體是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事。他們藉此提升專注力,穩定情緒,探索身體的協調性與平衡感,促進大肌肉發展,同時啟動感受覺察的能力。動身體的需求,不止於孩子,成人如你我,一樣需要也渴望。透過律動不僅能放鬆身體,拋開煩惱,還能從中享受和身體的親密對話,把不斷外放的注意力,重新拉回觀照自己。身體學會調節與平衡,生命自然能收放自如。

 

 

 展現多元視角與同理關懷 

 

動身體帶給孩子的好處不僅止於此,林佩蓉教授表示:「我們可以很容易就觀察到,懂得活用身體的孩子在遊戲中,常有令人驚豔的想像與創意展現。」

 

例如:當孩子在嘗試藝術創作時,愛運動,習慣開展身體的孩子,總是很自然的統整自身經驗,散發自信與獨特想法。比方說在畫畫時,他們的作品總能一再自我突破,創作元素一幅比一幅多元豐富,展現與眾不同的創造力。

 

 

許多父母擔心孩子與同儕之間無法適應相處,也因此創造孩子間的肢體互動顯得格外重要。歐美國家的幼兒園曾做過實驗,發現孩子之間的肢體互動較頻繁,比較能展現出對彼此的關心,同理心與尊重。「所以我們常常鼓勵孩子互相抱抱,牽牽手,這些動作可以幫助他們增加互相理解,也從小促進友善的人際互動。」

 

 

 發掘獨特的天賦與自我 

 

「從全人教育的觀點出發,會發現當孩子的身體在動時,大腦的認知與發展表現更好,在情緒穩定,社群互動能力,以及美感經驗方面,都能展現出個人獨特,專屬的精彩。」

 

林佩蓉教授表示,無論是幼兒,青少年或大人,身體一直是與外界連結的最佳媒介,因此啟動人們對身體的探索,從小就要開始。「如果探索是一種行動,感知就是思考的展現。」不分年齡性別,透過「動」去思考,發現自我能力,進而用身體展現天馬行空的創造力,肯定是快樂與自在的。

 

 

回顧年少,林佩蓉教授也很喜歡舞蹈,經常前往觀賞雲門舞集的演出。兩個孩子從幼兒階段就開始參與雲門教室的「生活律動」課程,看著雲門的老師在課堂中鼓勵孩子主動想,主動問,主動找答案,引發孩子願意主動學習。林佩蓉教授從自身經驗,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看見動身體帶來的影響。

 

「姐姐一直到高中都持續在上『生活律動』,最明顯的就是她在舉手投足間,一向顯得從容自信。」即使是接觸『生活律動』課時間較短的弟弟,也因為從小開始的學習累積,在往後嘗試各種球類運動時,充分展現對身體的掌握度與平衡感。「他們現在一個踏入職場,一個在大學求學,卻依然願意保持動身體的好習慣。我想,動身體對於內在與外在的影響,他們自己的感受最為深刻,這也是他們能在任何時刻表現自信,態度自若的重要原因。」林佩蓉教授微笑說著。

 

 

林佩蓉,現職為臺北市立大學副教授兼幼教系主任,美國喬治亞大學兒童發展博士,專長為幼兒語文發展與教學,幼教政策。曾代表我國參加第13 屆OECDJapan Seminar 出國報告,對於幼教發展不遺餘力。

 

 

【身體白皮書III】18~28歲律動生活5大能力

打開想像

打開身體 

打開自己

打開觀點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