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學會的,誰也拿不走

健康 快樂 成長

洽詢課程

讀身體

焦點議題 / 雲門教室

2018身體大調查──開啟無畏探索世界的動力

2008 年,北京奧運,同時也是雲門舞集舞蹈教室成立10週年。雲門教室從成立之初,便期望每個人願意用身體去感受,去學習,影響大家重視「動身體」的必要性。因此決定首度進行大規模《身體白皮書》調查,希望了解年滿20 歲以上國人的「身體意識」,身體意識包括「身體靈活度」「身體關照」「身體互動」「身體覺察」與「身體認同」5 大面向。

 

「任何人重新認識身體,永遠都不嫌遲,」雲門教室執行長温慧玟當時就觀察到,身體往往是人們「最熟悉的陌生朋友」,平常很少關注照顧,總要等到病了,痠了,痛了,才恍然發現,我們遺忘了最重要的:自己的身體。

 

 

 臺灣首度「身體大調查」 探索國人身體意識 

 

第一次身體大調查總共訪談1080 人。發現20 歲以上國人大部分以為睡覺就是對身體最好的照顧,就是「愛身體」。只在意胖瘦不在意其他,而且對於身體的認同度男女有別:女性對於外表缺乏自信,男性對於身體的覺察則有待開發。

 

 

第二次身體大調查則在2013 年進行。針對全臺青少年進行身體意識調查,希望能夠進一步了解青少年在「運動狀況」「身體靈活度」「身體意識」以及運動習慣與「多元興趣」「正面態度」的關係。

 

結果發現,有無運動習慣的孩子,在「多元興趣」及「正面態度」的統計比例,有很明顯的差異。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在「我常勇於嘗試」「別人說我做的東西有個人風格」「喜歡和同學朋友合力完成一件事情」等項目,都比沒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來得高。

 

也就是說,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較願意主動嘗試,比較快樂,懂得感謝,喜歡合作,願意主動關心家人朋友。調查報告的呈現正與雲門教室提倡的,「懂得自己的身體,才能學會看重自己,尊重別人」不謀而合。

 

 

 運動習慣與喜好強度 男女有別 

 

2018 年,雲門教室進行第三次身體大調查。主要針對18 ~ 28 歲年輕族群進行訪談,希望能夠了解受訪者的運動習慣與身體意識,生活5 力之間的關聯性。調查結果發現:66%整體受訪者於高中前有運動習慣,其中男性高達75%,女性只有58%。從來都沒有運動習慣的女性有28%,男性只有14%,受訪者中女性對於運動的興趣與行動明顯較低。

 

然而有趣的是,在同樣具有運動習慣的受訪者中,對於運動的喜好,女性則高於男性。過去有運動習慣的女性「很喜歡」運動的比例為62%,高於男性的49%。現在仍有運動習慣的女性「很喜歡」運動的比例為60%,高於男性的49%,強度明顯較強。 

 

過去運動的動機都以「休閒興趣」「舒緩壓力」「促進健康」為主,各群組間並無明顯差異。但出社會之後,為了「瘦身」與「雕塑曲線」而運動的比例也大幅提升。

 

 

 

 運動次數略減 但單次運動時間增加 

 

過去接近六成的受訪者每週運動2~ 3次,每次運動60~ 90分鐘。也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運動次數達到4次以上。現在則有接近六成的受訪者每週運動2~ 3次,但運動1 次的比例增加至16%。約四成受訪者每次運動60~90分鐘,不過每次運動超過120分鐘的比例則提升至兩成。 

 

過去最多人從事的種類依序為球類運動,慢跑與騎單車。現在則是球類運動,慢跑與散步,可能與生活型態從學生轉換到上班族,所能支配的時間及活動空間有關。其中女性較偏好「舞蹈」,男性則偏好球類運動,也是比較明顯的差異。 

 

 

高中以前不運動原因,高達47%受訪者因為「沒興趣」,其次分別為「沒時間」「太疲勞」。現在不運動原因,則以「沒時間」為首要原因(47%),有趣的是,「太疲勞」比例大幅上升至15%。高中之前僅占3%。

 

 

 有運動習慣者在5力表現均較突出 

 

此次調查中最關鍵的改變在於,將「身體意識」與「生活5 力」結合,雲門教室創意長黃旭徽指出,身體意識較為內隱,抽象,透過與「生活5 力」的行為表現結合,可以更具體理解身體意識的影響。生活5力分別是感知力,探索力,社群力,跨域力與創造力。

 

 

研究結果顯示,過去有運動習慣的族群,有72%自認有較佳的感知力,過去無運動的族群只有68%。現在持續運動,以及過去運動類型多元的族群,感知力表現分數也較高。

 

在探索力方面,過去有運動習慣的族群,有66%自認表現較佳,過去無運動的族群只有52%。現在持續運動,以及過去運動類型多元的族群,也有更高比例的人具備探索力。值得注意的是,運動類型超過3種的族群,表現分數更為突出。

 

過去有運動習慣的族群,有52%自認有較佳的社群力,過去無運動的族群只有38%。現在持續運動,以及過去運動類型多元的族群,也有更高比例的人具備社群力,且表現分數也較高。

 

 

 

過去有運動習慣的族群,有69%自認有較佳的跨域力,過去無運動的族群只有60%。差異明顯的是,過去運動類型多元的族群,有更高比例的人具備跨域力,表現分數也高於僅1~2種運動類型的族群。

 

在自認有較佳的創造力的人數比例上,與有沒有運動習慣並無明顯關係,但過去運動類型多元的族群,有78% 的人自認具備創造力,高於運動類型較單一族群的62%,呈現較明顯差異。

 

 

調查結果的另一發現,雲門教室學員因長時間累積身體學習的經驗,在感知力,探索力,社群力,跨域力與創造力,與其他受訪者呈現明顯差異。以感知力來說,「面對日常生活當中,能感受到走路或者呼吸的改變嗎?」雲門教室學員有高達95%的自我肯定,且能敏銳覺察。而在創造力的調查結果,提及「經常願意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去抒發壓力或緊繃的心情?」有91% 雲門教室學員認為自己做得到,其他受訪者的反應就相對保守,願意嘗試的僅佔73%。

 

數據調查,僅呈現部分的現象與結果,卻也讓身體說了話。持續動身體,看似緩慢平實的過程,帶動的是極為細膩,真實又深刻的身心歷程,累積著身體影響力。

 

 

 持續努力 以身體意識啟動生命的可能性 

 

合計1751份有效問卷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在身體意識或生活5力的比例與評分,有運動習慣的受訪者,都比沒有運動習慣的受訪者表現較佳。而雖然「沒時間」仍是無法運動的主要原因,但男女對於身體認同的差異,已經不像10 年前那麼明顯,這一點值得繼續觀察。

 

 

調查結果的另一個現象,反映在受訪者當中占12%的雲門教室學員,他們的生活5 力分數表現明顯高於其他受訪者。

 

雲門教室執行長温慧玟指出,這或許跟雲門教室一直引導學員從小開始擅用覺察,用身體「想」事情有關,「科技發展快速,反而讓身體習慣緊繃。身體姿勢變得少,變得僵化。身體課讓每個人有機會放下手機,好好的認識自己,也才有機會看見別人。而動身體,絕不只限於教室裡面,她強調,能夠影響一或兩個世代的人,建立對於身體的覺察與想像,保持對生命的好奇與熱愛,是雲門教室的初衷,也是持續邁向未來的動力。 

 

 

 

 

【身體白皮書III】18~28歲律動生活5大能力

打開想像

打開身體 

 

打開自己

打開觀點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