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學會的,誰也拿不走

動夠了,就能靜

洽詢課程

透過身體 


孩子的身體探索學習,其實是一個「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再認識自己」的經歷。「生活律動」14∼16期的課程重點,就回到了「再認識自己」,深入探索「我是誰」的階段。


教案召集人張玉環老師說,在教案設計中,特別強調中國肢體動作的精,氣,神,也就是意念,呼吸和形態。無論在身體內外,這三者必須和諧統一,才能夠自然呈現。也就是經由意念帶動呼吸,由呼吸引發了身體內在的精力,最後,精力帶出一種神態,形象。這樣的動,才是中國肢體所講究的。


課程的進行,從「暖身」開始。一邊延展身體,同時配合呼吸的掌握,讓身心完全準備好,體會「外在不動,裡面動」的精髓,讓整個身體啟動起來,同時找回「專注」的能力。


在呼吸和暖身之後,緊接著進入動作練習。玉環老師發現到,在這個階段,孩子們有一些身體模式慢慢定型,本能的爬,滾,翻動作已逐漸退化,因此課程一方面給予肢體部位分塊的練習,另一方面則希望延續孩子原本就會的動作,重新組合,讓孩子維持天賦的柔軟度與延展度。


延展體內能量 培養專注能力

課程中的第三段,則強調「組合與流動」。透過各種道具以及身體動作的組合,體驗中國肢體動作的美感與各種可能性,玉環老師說:「就像先學單字,詞句,再組合成文章一樣。」


緩和與收功,是每堂課的結束階段。通常老師會以站樁的方式來進行。於外,可以鍛鍊腰部,骻部與大腿的肌力。於內,經由再次觀照呼吸,延展體內的能量。依靠更多一點的耐力與定力,使得精力回到體內,身心都有一新耳目的感覺,在和緩而飽滿的狀態下結束這堂課。


肢體動作,是不同哲學思維和文化特質的表達,直接傳遞出對生活的態度和價值。孩子在這個階段的學習中,會因此重新建構出屬於自己的風格和語彙來,更深入了解自己,並蘊釀足夠內在的能量與身體語彙。所感受到的自我認同與文化力量,從而所帶出的美學體驗,將會成為生命中最珍貴的資產。


教案召集人

張玉環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畢業
現為雲門教室資深老師

生活律動

14-16期 10歲以上

招收對象 國小6年級
每學期 22堂
上課形態 每週一堂
每堂時間 90分鐘

Q&A

+ Q1「生活律動」14~16期的課程,學習重點是什麼?

孩子到達這個年齡階段時,「生活律動」教學規劃從11~13期肢體的開發,創意,表達,世界觀,重回到孩子自己本身,引導孩子從他最熟悉的生活環境與文化中,再次檢視生活中發展的肢體性。 

這一階段的中國肢體動作,以意念(精)和呼吸(氣)為主,引發身體內在的精力(神),精,氣,神三者的整合,剛柔並濟,動靜交替。這也就是東方身體的美學,使得孩子無論哲學思維或身體發展,具有更為沉穩的根基。

+ Q2中國肢體?西方肢體?最明顯的差異是什麼呢?

以水墨畫和西洋油畫來比喻東西方的肢體美學,是很貼切的例子。以外在的動作而言,東方的肢體動作以天地上下為軸心,下沉,內歛,深化。西方的肢體動作以東西南北方位為面向,上揚,擴張,外放。以內在的動能而言,東方的活動能量與呼吸,宇宙觀結為一體,西方的活動能量與精確的肌肉,人體結合。至於「動」的目的性,東方向內與自我相處(簡潔),西方向外與社群互動(繁複)。

+ Q3「生活律動」14~16期的課程,可以幫孩子的身體累積到哪些能力?

從身體動作來看,「生活律動」14~16期的中國肢體動作課程,可以使孩子的肌力增加,尤其是腰腿下盤的爆發力。長期的觀照呼吸與意念,也可以使孩子體會收放自如,兼容並蓄的內在能量。所以說,這個階段幫助孩子累積的身體能力,是極為重要的統整階段,從五花八門的肢體練習,回到自己。動靜之間,細細體會和諧的生活態度,文化特質和哲學思維。

+ Q4為什麼「生活律動」14~16期不收新生?

孩子一路從「生活律動」課程,進階學習至今,經過多元藝術,劇場概念和巡迴世界的洗禮,最後回到體驗中國表演藝術之美。這段時間,孩子由廣闊的身體經驗,開始走入向內收束的階段。實際的教學經驗發現,由於新生缺乏先前層層疊疊的身體經驗累積,對於中國肢體動作裡的基本功等動作,接受度與學習效果較有限制。基於孩子的學習意願與專注程度,幾經衡量,故不建議招收新生。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