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學會的,誰也拿不走

快樂動身體,現在就開始!

洽詢課程

讀身體

媒體報導 / 台中好生活 雲門教室專欄

從身體的「感受」出發

上回,透過東西方的身體重心,對應不同文化底下的建築樣貌。7月有個特別節日是「世界建築日」。這次,我們談談,舞蹈與建築之間的交集,身體跟空間的關係,在目前的建築思維中,如何從身體的角度出發,發現更多創造的可能性?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文化和美感。所謂文化和美感,就是時代裡人們的樣子。舞蹈發展經過許多階段,屬於我們的現代,舞蹈和建築都是一種文化語彚,將對時代的理解與詮釋,透過思想呈現。同一個時代的人們,會透過自己的領域,不約而同或互相影響,將所思所想巧妙的表現出來。

 

 

舞蹈與建築的交集

過去,舞蹈的流傳,必須透過「跳出來」,才能讓這支舞繼續「跳下去」。而文學和音樂,則有文字和樂譜,增加完整流傳的機會。直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父親是軍人的魯道夫.拉邦(Rudolf von Laban),最後進入了巴黎的美術學院學習建築,在這段時間中,他開始對移動中的身體與空間的關係產生興趣。後來他前往德國,將空間的概念融入記錄舞蹈的方式,設計了「拉邦舞蹈」。同一時期,德國結合建築,工藝,音樂,美術,舞蹈的包浩斯學校,則更加廣泛的將現代主義的美學,融進不同的層面,也刺激了原有的思維。

 

美,沒有標準答案

日本知名建築師伊東豊雄曾說:「20世紀的建築是做為獨立的機能體存在,就像一部機器,幾乎與自然脫離,獨立發揮著功能,而不考慮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到了21世紀,人,建築都需要與自然環境建立一種連續的,節能的,生態的,還能與社會相協調的」。

 

我們對建築師伊東並不陌生,這些年來,全臺北中南都看得到他的作品,例如:臺大社科院圖書館,臺中大都會歌劇院,高雄世運主場館等等,似乎慢慢改變臺灣的地景,也為臺灣注入他在建築中的思索與思維。

 

如同綠建築的概念,陸續在臺灣的生活中發生且實踐了。這個時代,我們似乎認為人與社會和環境的平衡是一種美,也是一種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命題。

 

建築開始會呼吸,吐納

臺中國家歌劇院的設計構想是「聲音的涵洞」(sound cave),柔軟彎曲如軟骨的建築開滿了彼此相連的洞窟,彷彿是身體的毛孔,建築開始會呼吸,吐納,都市的聲音也穿透涵洞而來。這是伊東豊雄對於歌劇院的期待,藝術的養分在歌劇院中孕育,透過毛孔的呼吸,滲入每一個在都市中生活的人們。

 

而在淡水的雲門劇場,似乎也蘊涵著與環境之間的哲理。建築師黃聲遠說,雲門劇場的特色在於「沒有想要成為什麼,它就是存在於地景之中」。不破壞既有的中央廣播電台的建物主體,大片的綠色玻璃,反映四周的綠林和天光,反映環境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和裡面的舞者,編舞家,與歷史文化和自然一起呼吸。

 

 

身體的感受,觸發著更多的可能性

建築師伊東曾在他出版的書中分享,在大自然當中,充滿著許多快樂的場所,「想要在那棵樹蔭底下看書」「想要在那上頭睡午覺」,身體感受到自然的呼喚,而觸發著更多的突破與可能。

 

建築師透過身體的感受,將自然的光影帶入空間,將時代的省思融入建築。身體的無形空間感,破除有形的建物框架。林懷民以書法為靈感,創作出雲門舞集的行草三部曲,透過身體精力與線條,傳遞出東西方文化的和諧交融,讓身體恣意在空間裡自由探索,發現無限。

 

其實,許多的行業,都具備將抽象美感,轉化成具體事物的能力。像是服裝設計師,如何製作一件輕柔俏皮的夏日海灘小洋裝。又如自行車產業,如何打造一輛適合在都會中騎乘,又不失個人風格的自行車。或是手機產業,如何在軟體跟硬體的應用中,達到日常生活的實用,且巧妙表達企業欲呈現的簡潔或活潑的品牌形象。

 

美學專家蔣勳老師曾在一場經濟論壇「美的競爭力」中以「打開身體五感的感覺世界。美,足以建立一千年的品牌」為題來分享經驗。當中提到,世界上大部分的教育系統,其實是在實證與效率主義的發展之下,讓我們的大腦某部分被高度開發,但另一個部分,我們的最獨特的感官系統,卻被逐漸遺忘。

 

抽象到具體,就從身體出發吧!豐厚身體的感受與能力,將會是每個人走向未來,最扎實不虛的步伐足跡。

 

 

一起動身體

有感受力的身體,需要細心灌溉與耐心等待。透過身體去了解與觀察空間和環境,對於學齡前的孩子可以用「玩」的方式建立基礎,爸爸媽媽可以從物品的「形狀」著手,生活中時常出現的三角形,正方形,圓形,麻花捲形等等,都可以運用身體造形去模擬,累積身體的空間感。

 

建築師持續為人們創造出更適合居住與生活的空間,也提醒著人們不要忘記自己的身體與環境的關係。包浩斯舞蹈也持續探索著,身體與空間之中存在的無限可能。光和影,讓建築物有呼吸的想像,身體的溫度與感知,堆疊著有朝一日,綻放創造力的能量。

 

從身體的感受出發,動動身體,一起和空間談天說話!

 

鬆緊地帶

 

 

 

動身體小叮嚀:透過鬆緊帶來建立身體的空間感知,是很好的引導媒介。動作與精力的改變,就會讓鬆緊帶呈現出不同的形狀和樣態,提醒著身體精力與耐力的展現。同時也帶領身體去意識到,我們在這個空間中呈現出來的樣子。最後,動身體前,記得先暖身一下,動動大關節喔!

 

皺紋紙之不可能的任務

 

 

 

動身體小叮嚀:延續鬆緊帶的身體造形,進一步感知更大的空間,把杆上的皺紋紙,讓我們更加敏銳的感覺身體與空間的關係,引導身體發展出更多的可能性。而動身體的同伴,在空間中,能變成不同的線條來共舞,最終,我們可以將精力與流動內化進身體裡面,與空間對話。

 

出刊處:台中好生活 7月號/從身體的「感受」出發

出刊日:2016/07/01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