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都說,
我的模樣好像表示 請坐請坐。
其實不是;這是一種
讓我抱抱你的 姿勢。────── (轉載自《沙發》一詩 作者 林良)

觸動身體

抱一下!
感受你和我
的溫度

4歲的孩子做錯事,被媽媽罵了一頓,嚎啕大哭之後,臉上淚痕未乾,走到媽媽身邊張開手:「媽媽,我可以抱一下嗎?」

擁抱,是人和人之間最親密,最有力量的互動方式。在很多次演講中,蔣勳老師一再告訴大家:「身體的原點,不是知識,是感覺!」從生命的起始,在母親的子宮裡,「我們一開始就是用全部的身體在認識世界。」觸覺是人與人之間最早的感覺,而擁抱,正是感受溫度與力量的最佳接觸。

在雲門教室的每堂課最後,老師會給每個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剛開始時,有些孩子會站著任由老師抱,有些一再猶豫不敢上前。但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最常看到的是孩子一躍而上,像無尾熊一般緊緊抱住老師,久久不肯下來。


幫助兒童發展 增強自我肯定

其實擁抱有著強大的力量。首先,擁抱跟「觸覺」有關,而孩子觸覺功能的發展,對於孩子的體重,身高,注意力以及精細動作都有密切關係。兒童身心發展專家陳達德醫師指出,「刺激」像是一種「大腦食物」,沒有刺激,大腦不但無法發展,甚至會萎縮,退化。

不只對小孩有影響,醫學上早已發現,擁抱這類的觸覺接觸,可以讓人增加腦內兩種神經傳導物質的增加,一是「血清素」,一是「腦內啡」,前者能給人愉悅,安定感,後者則會帶來成就感,增強自我肯定。研究也發現,當這兩種物質在人體內增加,也有助於白血球連結,增強免疫功能,對健康有幫助。

擁抱需要練習

從身體到心靈,甚至身體內的免疫系統,腦神經傳導物質,會因為擁抱而提升變化。但「擁抱是需要練習的,」雲門教室黃旭徵老師說。在雲門「身體白皮書」中發現,臺灣人很少用身體跟好友互動,特別男性,有75.8%「不常」或「從不」用身體來互動。

精神科醫師王浩威也從多年經驗中發現,「其實很多男性對於身體是害怕的。」他舉例說,在男性的小團體工作坊中,有時會讓參與成員躺成一排,輪流滾過彼此的身體。而只要進行這個活動,就可以看出男性對於自己和他人的身體,有極深的恐懼,不但很難接納他人,也很難開放自己。

「擁抱,需要練習,」旭徽老師說,而在臺灣過去的傳統文化中,很少有練習的機會,對於男性來說,握手是一種可以接受的「禮貌」,至於其他的身體接觸,不但不熟悉,而且常常令人尷尬或手足無措。

象徵愛 信任與勇氣

語心靈診所院長陳俊欽也點出,擁抱這個動作看來簡單,其實包含著相當複雜的訊息。當人要互相擁抱時,擁抱者是雙手打開的,沒有任何「防禦」,被擁抱者則是被「包圍」的,等於說,雙方的身體都是在「隨時可能承受攻擊」的狀態。

這樣的狀態,正代表雙方有足夠的信任,以及足夠的勇氣。因此他認為,真正的擁抱,不只象徵愛,更傳達了信任與勇氣。

正因為擁抱帶來的信任跟勇氣,在2014年捷運連續殺人事件後,人心惶惶之際,就有一些年輕人到捷運列車,捷運站,發起「Free Hug」活動,希望藉此重拾大家對於人性的信心。

這個活動並非特例,「Free Hug」首次出現於美國。最早是一名男子在母親的葬禮上,聽到許多人回憶曾自他母親那兒得到的溫暖,他覺得可借助他人的溫暖來克服喪母的悲痛,因此舉個寫有「Free Hug」的牌子,到街頭尋求擁抱。

在臺灣,也曾經舉辦過多次類似的活動,發現臺灣人並不如想像中的閉塞,害怕身體接觸。只要卸下心裡防備,擁抱,是人與人之間最溫暖的互動。

擁抱不可以「亂抱」

擁抱不是亂抱,隨便抱,而應該是「尊重自主」的抱,「不騷擾別人」的抱和「真誠」的抱。

最常見的是有些人一看到小孩就抱,不管孩子是否願意,反而嚇得小孩掙扎大哭。其實,這不是孩子怕生或害羞,而是他「不願意」!

還有一種糟糕的擁抱是涉及性的,因為臺灣人對於身體互動的認識不足,常常直接把擁抱跟性劃上等號,所以擁抱中帶著性騷擾的意味,這也是不對的。

擁抱是人與人之間距離較近的互動模式,所以特別要注意在對的時候,用對的方式擁抱,更重要的是要「真誠」。

阿根廷探戈舞者林佑檀經常到世界各地進行「探戈旅行」,她說,在舞蹈一開始的擁抱,就能夠知道舞伴是否真誠,是否跟自己契合,「因為,身體是不會說謊的。」

擁抱如此美好,現在有越來越多,樂意用擁抱來傳達自己的愛與溫度。許多爸爸樂意用自己的肚子給孩子當沙發,有許多親密伴侶在早上出門前以擁抱道別,互相祝福。

張開身體,打開你的心,現在就開始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