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不動,有差別?看見身體的影響力
曾經會的,我們忘記了!

在雲門教室的青蛙蛻變圖前,看著像粉圓般的蛙卵,歷經6次身心變換,終於長大成蛙。15年來,是健康,快樂的成長,也感受到生命週期所呈現的驚喜和省思。

省思,源於意外參與了一場久違的國小週會。那天,讓校園圍牆外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印證孩子的自信大方,的確隨著年齡遞減。這個現象並不稀奇,只是好像從來沒有碰巧同時看到上百個一至六年級的孩子,面對同一情況,反應如此不同,卻又如此一致。

我開了眼界。

40分鐘週會的尾聲,一位男老師上台互動問答,為了兩天後即將來臨的防震演習,預作提醒。老師努力跳脫教條式宣導,刻意用較為活潑的問答方式,只見一年級的學生每回幾乎80%,在老師問題還沒說完,就踴躍舉手,二年級大約60%,三年級約一半的人,四年級零星兩三人。

五,六年級從頭到尾一個都沒有。真的,一個都沒有!或許有人要說,大哥哥,大姐姐禮讓學弟妹們,或許也會想,因為經歷太多次,已經不新鮮了。

但我感覺一,二年級的孩子舉手,彷彿是脊椎式本能的反應,和形式或問題內容並沒有關係。有些事,真的生下來就會了。如同經常說的,雲門教室沒有教孩子新的能力,而是將我們與生俱來就會的能力強化,並保存下來。

動身體所衍生的驚喜,真的發生了!

《看見身體的影響力:身體白皮書Ⅱ──全臺青少年身體意識調查》裡,有群12~18歲的青少年們,用實際行動證明,動身體,讓他們保有天生的能量,而且越動越樂觀,越動越自信,越動越快樂。

自信大方,想像力,勇敢與好奇,是一種本能。

我們都曾經會,只是忘記了!

閱讀之前

0歲的嬰兒在羊水包覆的子宮裡,開始透過身體感官來認識世界,聽著,嗅著。再長大一點,1~3歲的幼兒,開始在四方宇宙裡,揮灑本能,舞動拳腳,探索世界。

2008年雲門教室針對全臺23縣市,20歲以上民眾所進行的《身體白皮書》大調查,其中「每週運動6次以上」的統計結果顯示,20~29歲只占11.2%,30~39歲占14.6%……而60歲以上的熟年人則占40.4%。熟年人,具備成熟的身體意識,追求的是身體的內在健康,至於外形姣好與否,已不是動身體的終極目標。走過千山萬水後,開始遇見自己。

5年後,2013年。雲門教室展開《看見身體的影響力:身體白皮書Ⅱ──全臺青少年身體意識調查》,傾聽全臺五都國,高中2,233位12~18歲的青少年,大方傾訴著身體與自己的關係:有的好親密,有些卻好疏離……

那麼,跨越精彩的青少年時期,已然長大成人的你:

喜歡自己的身體嗎?
了解自己的身體嗎?
認識自己的身體嗎?

「全臺青少年身體意識調查」基本資料

時間:102年6月5日至6月20日
地點:臺灣地區五都
對象:12~18歲青少年,共1,576位
雲門教室少律及少武之青少年學員,共657位
方式:抽選位處五都之國中及高中學校共20所,每年級抽選1班,郵寄問卷後由學生自填,共有17所學校回覆。針對雲門教室12歲以上學員,進行問券自填
有效樣本數:2233份

執行單位:雲門教室及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