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涂維政

1969年出生

臺南藝術大學造形所 畢業

現任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 講師

曾受邀至美國,澳洲,加拿大,義大利,新加坡,韓國, 上海,廣州,重慶等地參展

展覽記錄包括《卜湳文明遺跡》《夫子跳曼波》《視覺戲法》《城市的影像多寶閣》
等數十次的個展與聯展

身體測量 為城市按摩

藝術家怎麼上美術課?

1995年,涂維政在復興美工任教。有一次,因為班上整潔,秩序成績不夠好,被校方要求好好教導。「伏地挺身,預備!」聽到口令,學生乖乖四肢撐地,正要開始做,「我的預備動作是整個人趴在地上!」學生愣一下,全身貼地,側臉看老師,「臉朝下,鼻尖貼著地!」涂維政糾正他們。

做完伏地挺身,接著是蹲著走路,後面的人得拉著前面的腳。為了不跌倒,每個人都得「聆聽」別人的身體。許多同學都笑了,好不一樣的懲罰。

處罰完了,開始上素描課。復興美工的學生最擅長畫靜物,稍微看一下,就可以低頭一氣呵成。可是,涂維政拿出一顆爛蘋果,有同學大叫:「老師,這顆蘋果爛掉了啦,還要畫嗎?」誰知這偏偏就是涂維政的「居心」,他要學生跳脫窠臼,透過仔細觀察來作畫,而不是用既定的認知。

這就是涂維政,小時候愛打棒球,在校當過桌球校隊,排球校隊與足球校隊。身體,是他對這個世界美感認知的起步。大學主修西洋美術,畢業後當美術老師, 「我經常思考藝術的基礎是什麼?如果孩子在畫圖時,沒有用身體去畫,沒有情緒起伏,沒有陌生掙扎的探索,他創造不出屬於自己的東西。」涂維政說。

過了幾年,開始在大學授課。這位美術老師開的課很不一樣,叫做「肢體感覺課程」。一上課,他要全班眼睛閉上,開始探索自我:「鼻孔張大」「動耳朵」「閉著眼睛看」「屁股肌肉一緊一縮」「躺下來,閉著眼數到30秒舉手」,說也奇怪,有人15 秒就舉手了,有人過2分半鐘才舉手。

一堂課下來,每個人都有全新的感受!涂維政對同學說:「大家連對時間的感受都這麼不同,每個人的畫就應該更不同,只要你們願意在創作的過程中自我思考。」因為,「美學教育最重要的,就是體現差異性。」

從帶領學生感覺身體與環境的差異,近年來,涂維政更進一步做「身體測量」的藝術創作。

用身體與城市互動

涂維政的「身體測量」,近年來陸續在臺灣多所大學與首爾,上海,臺北進行。乍看之下,是請民眾以身體做為尺規,測量城市中的直線,厚度,大小,角度,圓弧,形狀,距離等。實際上,這樣的方式並沒有實質測量的意義,只是透過「身體」與「環境」的互動,喚起大眾重新觀看所生活的城市。

拍攝過程中,涂維政發現,服裝與身體的狀態也有城市差異。例如在首爾時,民眾幾乎都是穿著熱褲,撐著陽傘,身體本身就有不同的風景。當然,這種人文測量無法量化成效,重點是你的身體狀態被改變了,你對自己所處的城市有了新的認知,同時也為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來了一場人文按摩。

最高明的騙術是藝術

認識涂維政的人,最欽佩他的地方,絕對是他的《卜湳文明遺跡》。

這是涂維政從2000年開始,以大量的石膏,水泥,泥土,創作出大量的偽古物,虛構出一個古文明。這場偽文明是場大計畫,大實踐,是結合創意,體力與毅力的極致。令人驚訝的是,在展出時,幾乎所有觀看者都相信眼前所見,都相信這是一座真正的古文明遺跡。

果然,《卜湳文明遺跡》獲得第二屆台新藝術獎的評審團特別獎,入圍理由是作品中暗喻臺灣現代文明,成為臺灣歷史上的一個「虛擬記憶體」。 展覽既是一個美學的謊言,也是一個夢想的工程。

如今,《卜湳文明遺跡》還在繼續「增生」中,問他何時結束?涂維政偏著頭,彷彿在自言自語:「不知道這輩子做不做得完?」

毋庸置疑,涂維政是個百分百的藝術家!他沒有太多商業考量,不斷用自己獨特的身體感,以獨立思考與創作,來體現他的內在。如同他所說:「藝術家是什麼?這是個活的問題,我會不斷探索,至死方休。」

文│夏凡玉 攝影│楊文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