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入秋,遍布各地的鴻雁(也稱做大雁)因為天性熱愛相伴與互動,常是成群結隊出現在空中,團體棲息在水岸。
到了遷徙時節,甚至會出現上千隻一塊兒飛行的壯觀場面。鴻雁有著熱情的性格,聲音又大又響亮。運用叫聲,不僅做為起飛和歇息的信號,更透過叫聲,鼓舞一起飛翔的同伴,彼此照顧與相互呼喚。

身體互動的起點:發現自己 擁抱他人

場景一:匆匆走進捷運站,排隊刷卡,搭手扶梯,站在月台等捷運進站。車門打開,排隊進入車廂,找座位,或坐或站,這是都會生活中再常見也不過的場景。
但不曉得有沒有想過,排隊時,你跟前面那個人離多遠?站在後面的人,如果太靠近,你有什麼感覺?找座位時,你通常喜歡坐在男生旁邊還是女生旁邊?
雖然是每天生活中都會發生的事,但你可能不知道,當中隱藏著許多人與人互動的密碼。

場景二:某個週三晚上8點鐘左右,臺北東區一棟商業大樓裡,有個不算大的舞池,圍繞著舞池的桌邊,有男有女,有人穿著標準的舞衣舞鞋,有人則是簡單襯衫長褲搭舞鞋。坐在隔壁桌的男士凝視某位女士,得到回應後,站起身走到女士桌邊,伸出手邀請,兩人牽著手走進舞池後,擁抱,起舞。

他們跳的舞跟一般常看到的國標舞不同,稱為「阿根廷探戈」,乍看之下並沒有太炫的舞技變換,似乎只是簡單的擁抱,走路跟一些舞步變化。但是在歐洲,美洲卻有很多人熱愛這種舞,甚至還有不少人拎著舞鞋,飛到全球各大城市進行「探戈旅行」。他們說,這是認識不同文化,交朋友最快最深入的方法。

這種大部分臺灣人不熟悉的舞,也是人與人透過身體互動的最佳範例之一,其中包含眼神,語言的互動,還有皮膚觸摸,擁抱等身體接觸。箇中高手說,只要共舞一個Tanda(一個Tanda總共4支舞,約12至15分鐘),就可以知道對方是什麼樣的人,能不能跟自己成為好朋友。

身體 比你想的更誠實

身體能夠接收,傳遞的訊息,比我們所知道的還多。「動身體」的重要性,也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在搭捷運時不妨仔細觀察,如果車廂裡人不多,通常大家會先選擇旁邊空著的座位,常常可以看到3人座,中間位置是空的,以便為自己保留「安全距離」。如果人多,大部分人會先選擇同性別的人旁邊。車廂真的很擁擠時,通常大家也不喜歡「前胸貼後背」。或者略微側身,或者轉開臉避開四目相對的可能,都是為保持適當的距離,讓原本陌生的人不至於因過於親近而尷尬。

其實,每個人的身體隨時都在傳遞,接收訊息,甚至比他所說出來的話更真實,更直接。所以《我在黑道學到的88堂商管課》作者路易斯.費倫特(Louis Ferrante),一位美國黑道大哥在書中寫著:「不要相信義大利人說的話!如果他的肢體語言跟他說的不一樣,別聽他的!」

更有趣的是,常常有人想透過服裝,化妝,說話語調的調整,試圖掩飾自己原本的樣子。雲門教室資深老師黃旭徽就觀察到,「有的女生明明很年輕可愛,卻讓自己戴上又濃又重的假睫毛,連眼睛都快被遮起來了!」或者是「塗上很紅的口紅,想展現專業,反而讓別人失去信任。」因為,其實身體早已經透露了「你是誰」的真實答案。


動身體 覺察自己 有助學習

有許多研究證明,動身體可以改善學習能力,讓心智最佳化,提高警覺性,注意力和動機,促進神經細胞互相連結,為接收新的資訊奠定基礎。同時也刺激大腦海馬回裡的幹細胞發展出新的神經細胞,建立新的學習模式。

動身體還能重新建立身心連結,從身體改造心理與情緒問題。近年來大腦神經科學在無數的實驗與研究中發現,身體運動時,會提升腦內啡的濃度,促進多巴胺與血清素的分泌,而這三者可以改善情緒,增加幸福感,提振注意力,克制衝動與提升自尊心。

藉著日常生活中規律的動身體,可以激發自信心並提供與人接觸的機會。多動,也會讓心情平穩,富有活力,對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很大的幫助。

發現自己 才能擁抱他人

能夠關注自己的身體,就有自我關照的能力。能和自己互動,才能關心他人。「能安慰別人,也獲取安慰,」雲門教室創辦人林懷民老師說。因此,課程安排中,也把覺察自己的身體,彼此擁抱做為重點。林老師說,孩子們從各地而來,可能匆匆忙忙穿過大街,走出捷運,但當他們進入教室,老師就帶領他們靜坐,全心關注在自己的身體裡,也卸下一切疲倦與防備。

下課前,如何讓孩子從蹦蹦跳跳的狀態安定下來?老師的大大擁抱,就是透過親密的肢體語言,讓孩子的能量收回自己身上,得到安頓身心的力量。「如果你願意敞開身體,」林老師說,就能夠發現自己,擁抱他人。

身體 隨時都和外界互動

除了擁抱之外,人與人之間的身體互動有很多形式,像是身體距離,眼神接觸,聆聽,皮膚輕觸,握手,擁抱等,有些很細微,有些動作較大,但同樣都是彼此訊息與能量的傳遞。且幾乎隨時隨地都在進行,並不限於舞蹈教室裡或特定地點。

身體互動影響的不只是「身體」,還會直接觸動心理,甚至影響腦神經的發展與學習。

國際兒童行為分析師,哥倫比亞大學應用行為分析博士袁巧玲曾經輔導過一位自閉症小朋友,原本已經學會表達大小便了,忽然間不明原因,行為能力又倒退,讓家長非常困惑,只好又前來求助。

經過巧玲老師的細心觀察後,發現竟然是媽媽在處理孩子大小便時,雖然已經非常注意自己的語言和情緒表達,但仍不自覺眉頭微皺。一個自己完全沒有注意到的細微表情,讓孩子感受到極大的壓力,而造成行為能力倒退。

或許一般人不會因為別人皺眉頭而產生這麼大的壓力,但是,由此可見人與人之間互動不但複雜,細微,而且會產生很大的力量。

碰觸 原來是這麼強大的力量

碰觸,同樣也是人與人之間重要的互動形式。雲門教室研發長謝明霏提到,有次在國外上「碰觸」課程時,兩個人一組進行練習。明霏說,她按照老師的教導,詳細觀察同組同學的呼吸,表情之後,才伸出手輕輕碰到同學的手臂,不料同學竟然大哭許久。後來,這位同學分享,就是因為這樣輕輕的碰觸,勾起他心中許多的回憶與感情,「原來,碰觸是這麼強大的力量!」

這幾年來在臺灣慢慢為人所知的費登奎斯(Feldenkrais Method®)教育學派,在課程裡「碰觸」同樣是重要的元素。在功能整合課程中,老師以溫和,不強迫侵入性,不費力,受過嚴格訓練的碰觸方式,運用動覺與觸覺等非語言的溝通,透過引導,讓學生察覺,探索本身的動作習慣,尋找到當時最適合自己的動作模式,進而激發潛能,提升自我印象及價值。

腦神經科醫師,目前正在接受費登奎斯師資訓練的易之新說:「這不是治療,而是透過覺察跟功能整合,讓人的大腦裡有更多選擇,更能適應環境的變化。」


打開身體 擁有不受限的選擇

學習(learning)與覺察(awareness),是費登奎斯身心教育學的基礎。易之新指出,透過學習,可以讓我們覺察到自己的行為慣性與模式。再透過老師獨特的引導,觸碰等方式,給予腦部新的資訊,觸發神經中樞系統內各神經元間訊息的傳遞與連結,與腦部和潛意識溝通,進而可以發展重建動作模式。

如此一來,身體就能學會如何用更輕鬆,和諧且流暢的方式,執行生活中所要的動作任務。而且有效提升身心整體的功能,有更好的適應性跟能力,能突破生命的限制,擁有更多與環境,和其他人互動的選擇權。

正如林白夫人(Anne Morrow Linbergh,曾伴隨夫婿林白環繞北大西洋飛行探險,開發出橫越海洋的飛行航線)在《來自大海的禮物》書中所寫:「當我們回到生命的中心之後,才能真正找到向外擴展的基礎,也才能在『此刻』找到快樂,在『此地』找到平靜,並在自身與他人身上找到愛,在人間建造天堂。」

打開身體,就能擁抱他人,擁抱愛!

文│郭怡然 攝影│楊文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