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
只要大笑,
就能丟開健保卡?
身體說

笑,是人類社會行為的第一步,小嬰兒學會說話前,用微笑迎接家人的懷抱,遇見熟悉的人,也能讓嬰兒高興發笑。親密感,從小就能促動愉悅的心情。

和打哈欠一樣,笑聲也具備傳染力。聽到笑聲後,大腦與面部肌肉活動的相關區域,會開始受到刺激。愉快笑臉,開懷笑聲,總能吸引人一同笑開來。

一笑解千愁,還能讓身體健康!笑的時候,胸肌得到擴張,增進肺部呼吸功能。腹肌得到運動,收縮舒張時,促進著胃液的產生,增進消化功能,增強食慾,提升新陳代謝。甚至還能提高抗感染的抗體水平,增強身體免疫細胞的活絡。

動一動

每天為自己找出一件開心的事。一個好笑的故事,一杯好喝的咖啡,一個溫暖的擁抱……善用笑容的力量,讓自己,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有人問
硬邦邦的骨頭,
其實喜歡「刺激」?
身體說

骨骼,是組成脊椎動物的堅硬器官,讓身體動作能運作自如,支持著也保護著身體。更不休息的製造紅血球和白血球,以及儲藏礦物質。人體有90%的鈣,都在骨骼中,製造骨頭的材質中,有三分之一是膠原纖維,三分之二是磷酸鈣。兩種物質,會在骨頭生長過程互相交織,讓骨頭產生最大的強度,同時精簡自己,減輕重量。

骨頭可不是乾巴巴的哦!它跟身體內的所有器官一樣,都是活跳跳的。有忙碌無比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穿梭其間,運作不停。接受適度刺激的骨頭,還會不斷「重塑自己」,依照身體運作,肌肉拉力,重力等,與身體重量產生的壓力與張力,聰明的選擇有哪些特定的骨頭,需要被重建得更強壯!

動一動

每天曬10分鐘太陽,蹲5分鐘馬步,刺激骨頭生長得更健康。雙腳同肩寬,吐氣時,身體緩緩下沉,膝蓋微蹲。在平穩的呼吸中,維持微蹲姿勢,想像腳下的樹根深扎進土裡,越來越穩固。

有人問
聽說身體的關節,
有一個,最好動?
身體說

人體關節裡,活動度最大的是肩關節。因為活動自如,也最不穩定,得靠關節韌帶,與肩迴旋肌的精密配合,以維持運作。俗稱的「五十肩」,就是因為某些原因,造成關節囊液流失,或關節韌帶沾黏,導致活動肩膀時的僵硬與疼痛。

關節是身體活動的重要樞紐,連結穩定全身骨頭。骨頭與骨頭間的接觸越平滑,關節的運作就會越平順。

為了讓身體不會「卡卡」,關節內的骨頭末端,覆蓋一層特別的玻璃狀軟骨,骨頭間會有一個狹小的空隙,保持分離。還有像生蛋白般黏稠的潤滑液,幫助骨頭抵著另一骨頭移動時,產生順暢又滑溜的摩擦力。

堅韌的纖維莢膜,包覆每個關節,在大多數的關節莢膜外側,還有韌帶強化支撐,保護著骨頭不會輕易脫臼,分開或移位。

動一動

肩膀,成為現代人的情緒指標。請吸氣,身體上背拱起,肩膀盡可能往上提,想像所有壓力都扛在肩膀上。吐氣,肩膀和上背部的肌肉,重重向地面垂掉,用力把所有壓力卸下。讓肩膀學會放鬆,身體與生活壓力,就能慢慢釋放。

有人問
大腦裡,保有
拇指專屬的VIP席?
身體說

人類的手是由許多精細的骨頭,肌腱,複雜的掌內肌肉,特殊化的皮膚,豐富的血管網路及精確的神經控制共同組成,每個部分,都遍布密密麻麻的神經,血管與感覺受器。

手的靈巧,歸功於拇指的特殊演化。拇指基部的鞍狀關節,使它能橫越手掌前方,與其他指頭的指尖接觸,做出握,扭,轉,拉……各種其他動物無法表現的動作,在大腦皮質層中,拇指也有自己專用的神經連結。

演化學家認為,拇指的進化,讓手部能更靈巧進行各種的操作。在許多文化裡,比出大拇指,就是「讚」的意思!

動一動

生活中,手,往往都是握住的狀態,鮮少有伸展的機會。每天伸展手掌,雙手指尖相對,互相施壓,讓手掌張到最大。再用力握拳,大力張開,重覆數次。又鬆又緊,雙手更健康。鬆開手,象徵給予與傳遞,把愛傳出去!

有人問
全身肌肉大合唱
「只要我長大」?
身體說

當肌肉收縮時,肌腱會變短,牽動骨頭的移動。但因為肌肉只能收縮,需要靠反方向的肌肉收縮,讓它能夠放鬆。身體所有的動作,都得靠不同組合的肌肉群,互相通力合作。

一般來說,肌肉量占身體重量的二分之一左右。過了30歲,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每年肌肉量平均會流失1%,過了60歲之後,流失速度更快,尤其是下肢大肌群的肌肉。

好消息是,保持運動的習慣,流失的肌肉是可以回復的。只要不斷的使用它及鍛鍊它,就能維持甚至增加肌肉量,一點一滴的長大。增加肌肉量,也提升著身體的基礎代謝率,就能維持身體的窈窕和活力哦!

動一動

從身體的核心開始,提升肌耐力。躺在地上,雙腳踩地,雙手抱頭。吸氣,腹部收縮,肩胛骨緩慢離開地平面。吐氣,放鬆腹部,調整呼吸。12次做為一個循環,每天鍛鍊腹部肌群!

有人問
雙腳擁有與生俱來的
避震系統?
身體說

腳,是人體的重要地基。腳底部共有3個足弓,兩個縱向,一個橫向,透過足部骨頭形狀交互相扣,加上肌腱和韌帶的拉力所形成。

足弓的構造,具有避震和彈性作用,能吸收動作時的衝擊力,分散重量,幫助身體完成站立,走路,跑步等動作。

如此重要的足弓,卻會隨著年紀而改變。2歲以下的學齡前孩童,幾乎都是扁平足。隨年齡增長,10歲以後,只有4%的學齡後孩子,會有扁平足的現象。接下來,因應身體年齡越來越大,雙足足弓因荷爾蒙與老化的影響而塌陷,逐漸改變著身體的重心。

動一動

雙腳是身體的地基,地基不穩,全身重心都會歪斜。翻轉常穿的鞋子,觀察哪裡最常磨損?磨損的地方,就是身體重心偏斜的角度。走路的時候,抬頭挺胸,小腹內收,一步一步踏踩地面,感覺腳部落地時的壓力,平均分配在整個腳底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