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培養出「自我標準」 專訪 楊照

如何建立自己的標準?
透過身體,比較有機會找到自己的自信和機會
像雲門教室有個孩子,雖然國三了,不顧任何壓力仍舊堅持到教室上課
這個孩子知道自己要什麼,才能挺得住外在的壓力

學的是歷史,但長時間在新聞媒體工作,同時也寫小說,評論政治,談古典音樂,導讀推理小說,還著迷於各種運動賽事。楊照的筆下如同一首交響曲,層次分明又內涵豐富,觀察細微卻格局宏大。而如果足夠細心,可以發現,伴隨著女兒的成長,在他近年作品中有個相當突出的主旋律:教育。

在女兒剛上國中時,楊照曾撰文直指,國中階段有一個非常強大的標準,對於青少年來說,這個標準或許都不是他所要的,但是如果無法符合,就會完全喪失自信。因此,他認為孩子上國中時最重要的事,就是「建立自己的標準」。

什麼是「建立自己的標準」?「簡單來講就是,什麼是我該看,該聽,該說的,該做的事情?」楊照舉大家都會背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為例,這就是基本的感官教育,但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卻完全不重視這個部分。

我們跟身體的關係 不只是體適能

「我們跟身體的關係,絕對不只是體適能而已」,楊照說,感官是身體與外界交接的平台,而「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則是接觸外界的「標準」,孔子早在二千年前就提出來,但卻在教育體系中全然忽略。

因為沒有引導孩子建立自己的標準,所以大家只能服從外在一致的標準。而對整個社會而言,則是只培養出了「人」,卻不是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個人」。一旦大部分的人沒有自我選擇的能力,遑論創意、創新能力,「讓臺灣失去人才的優勢。」

透過身體覺察 建立自己的標準

那麼,如何建立自己的標準?「透過身體,比較有機會找到自己的自信和機會。」楊照說,像雲門教室有個孩子,雖然國三了,不顧任何壓力,仍舊堅持到教室上課,「這個孩子知道自己要什麼,才能挺得住外在的壓力。」

建立自我的標準,才能不在意別人怎麼看他,「孩子的自信,就不會只來自單一來源」,楊照說,像作家張大春的女兒,在學校考「閱讀測驗」時,相當不解:「閱讀測驗我已經讀了,為什麼還要管我怎麼讀?」有信心質疑既有的體制,並不介意可能影響自己的成績。

還有,楊照的女兒敢說:「波西.傑克森很難看!」儘管這套書是暢銷全球,連美國總統歐巴馬都推薦的作品。但她卻非常喜歡《飢餓遊戲》,讀完後對於很多事情的評論都是:「為什麼他不反抗?」

這種「小革命分子」的言論,看在爸爸眼中如何?「當他做出選擇的時候,我只能尊重!」既然鼓勵孩子建立自己的標準,父母親就必須放手,「教改真正要改變的對象,應該是家長」,楊照強調,家長改變了,孩子才有空間發掘自我能量,建立自我標準,「讓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知道,其實,別人用什麼方式檢驗我,並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