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教育,發現天賦與抗壓力

身體教育應該是什麼?楊照認為身體是與外界交接的平台,所以身體教育應該先從感官教育,也就是孔子所說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著手。

「這是接觸外界的標準,也是品味的培養。」他強調,這個標準是一個人的核心價值,「至少,對世界要有種不屑的底限!但是,在我們整個教育過程當中,有任何一個區塊教導孩子什麼是該聽的不該聽的?什麼是不該看不該說的?完全沒有!」

其實,雖然身體教育無法簡化為可以測驗評量的是非題,選擇題,但是卻能夠學習到更豐富的內容。楊照說,像我們耳朵能聽到的聲音,「比現在能聽到的、想像的多太多了!」雲門教室「生活律動」少年課程教案委員謝明霏也說,她經常告訴學生們,學校功課是「人生眾多功課中的其中一樣」,學習絕不只是學校的功課,「需要運用視野與想像力,才能夠有完整的學習。」

更何況,12~18歲是感官逐漸成熟的過程,面對光影,色彩,和弦,聲音,線條……看到什麼?聽到什麼?要如何思索?都會對孩子建立的「標準」產生重大影響。累積了足夠豐富的感官教育後,接下來,他們才會從「加法」到「減法」,也就是「不要什麼」「不想聽到什麼」,逐步培養出品味,才有自我的標準和選擇。

學習面對挫折 是重要的成長經驗

但是,有很多家長也擔心,如果孩子太有自己的主見,會不會被視為不合群?反而在成長過程中必須承受許多壓力?楊照表示,所以家長要從小就培養孩子「扛得住」壓力的能力,「如果他能找到自己的自信,而且信心不是來自單一來源,就可以不在意別人怎麼看他。」

臺北藝術大學副校長張中煖也認為,每個人長大都要進入,面對社會,而現實社會中一定有挫折,而且經過挫折後還不一定有機會。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養成教育中,就應該養成面對壓力與挫折的習慣,「在挫折中成長是很寶貴的經驗」,她說,當孩子能夠培養出抗壓性時,才能夠放手做自己,發揮自己的天賦。

認識身體是學習負責的開始

到底,身體覺察有什麼重要性?楊照指出,孩子如果有良好的身體覺察能力,才能夠意識到自己是「有身體」的,身體能夠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接下來,則可以清楚確認「身體是我的」,可以有自己的選擇、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身體自主權只講反性騷擾是不夠的」,楊照強調。

但是多年來教育體系不注重這個區塊,資源錯置,而且毫不在意,「但是千萬別忘了,我們不教,孩子一樣會學啊!」在沒有合適引導下,孩子學到了什麼?楊照說:「只要有個教室,有個像老師的人站在台上,絕大部分的孩子就自動把耳朵關起來」,他有些感慨:「這就是我們要教給孩子的嗎?」


和身體建立關係 才能懂得自己

王浩威也分享他的觀察,他發現孩子在動身體時,不自覺會進行自我挑戰,而不會跟別人比較。「自己跟自己比」的習慣會延伸到學習上,青少年會把學習當成一種自發性的刺激,「不是跟著別人做,或跟別人比較的事。」這也是在本次身體白皮書調查中可以明顯看出,「動身體」跟「學習動機」之間會有緊密關聯的原因。

他說,以前的人,在生活中有大量勞動的機會,這會幫助「身體」跟「自己」產生聯結,透過身體的勞動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自己的「能」與「不能」,建立自我察覺與信心。但現在的孩子缺乏這樣的機會,不僅跟身體疏離,也跟自己疏離了。

現年19歲的陳暄甯,從6歲就開始到雲門教室上課。她從自己的經驗感受到,「認識身體」與「認識自己」在某個層面上是相同的。她說:「在肢體律動的時候,是還蠻赤裸的,當下的情緒是什麼,你的身體其實會表現出來,是隱瞞不了的。」

剛上大學的她表示,現在的教育體制從國小一直到高中,學的就是既定的國英數課程,什麼都有固定的標準答案,沒有可以發揮或思考的東西,「上課的內容就是那個樣子,大家都知道。不講是不是有機會去認識自己的身體,連去認識自己的機會都不多。」

看見自己「最特別的平凡」

正值青春年華,陳暄甯對於「認識自己」有很清楚的認識:「最簡單來說,就是到底知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雖然很老生常談,但就是指你未來想要做什麼?你想要這麼做嗎?」

謝明霏曾經在雲門教室教過一個「生活律動」班的男孩,他因為下課後無聊,誤打誤撞進入「專業舞蹈」課程裡旁聽,發現自己熱愛舞蹈。所以雖然不像其他同學從小就有專業舞蹈的基礎,他還是很努力考進高中舞蹈班。甚至還自行編舞,主動參加比賽,「就是愛舞蹈,所以他有很強的學習動機」。謝明霏笑說,儘管因為基礎不夠扎實而被當,但這些挫折,反而成為他繼續往夢想邁進的強大動力。

另一個在雲門教室上課15年的19歲女孩則是說:「我就是一個很普通的女生,然而,普通的我卻擁有最不一樣的特別,就是那些在雲門的日子。普通一定就是平凡嗎?在雲門,任何的普通都是最特別的平凡!」

以動身體做為起點,用熱情克服挫折與限制,自信自在地面對自己,包容別人,這的確是一種「最普通的平凡」。温慧玟說,每次在教室裡看到孩子們自在動身體時,所散發出來的自信與光彩,總是令人欣慰,「孩子們的未來,都會有自己的樣子,這是多麼值得想像的事!」

律動故事
享受動身體的專注與釋放
陳翾19歲,生活律動15年

沒有期待成為舞者,現年19歲,就讀臺北醫學大學牙體技術學系的陳翾,4歲開始在雲門教室上課,學武術也上律動課。持續上課這麼久,她說是因為在雲門不必按照固定模式,能夠抒發身體的感受,還能發揮創意,很快樂!

動身體究竟有什麼影響?對她來說,是到了國中才有的體會。「像打拳,做了一個動作停在那兒,不能只是想說我做好了,有60分就好。當你做到60分,還要再追求80分,90分。」陳翾認為,在課程中所學到的,都和生活可以相通,「就像讀書時也是這樣,好,還要追求更好。」

陳翾曾以為武術就是練體能,但後來發現,透過武術老師鋪陳的道理,不僅體能,還訓練著專注在身體,不受外面世界影響,「可以很快回歸自己,獨立面對自己身體的感覺。」

在專注與獨立之外,對陳翾來說,持續到雲門上課,意味著一種釋放,「身體開了,頭腦也跟著靈活吧!」她覺得,每個人都需要釋放,特別是高中時功課壓力重,人人都去補習,她還特別找間能和雲門上課時間相互配合的補習班,無論如何,堅持每週都要到雲門動身體。

「每週撥一個半小時,少看一點電視,少玩一點電腦,就有時間來這裡釋放。」陳翾的經驗是,一直專注在功課上,不會有新的進展,脫離一下再回來,常會靈光乍現,忽然有新想法!

抒發感受,回歸自己,還能脫離學校功課壓力,在雲門上課15年,陳翾說:「我很享受專注在自己身體上面,其他什麼都不想,就跟著音樂跳,感覺很好!」



律動故事
找到自己的舞台,自在發光
陳暄甯19歲,生活律動13年

個性比較安靜的陳暄甯,在雲門教室裡學到了「認識身體」與「認識自己」的關聯。她覺得,很多時候人們並不像自己所想像地那麼了解自己,但藉由動身體的過程,可以表達出連自己都忽略的情緒、可以表達自己,其實正是一種認識自己的過程。

什麼是認識自己?她的定義是:到底知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因為現有的教育體制中,大多只教導孩子學習標準答案,但沒有教孩子如何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能力,當然,就很難發揮自己的特長。

她以上課時的「靜坐」為例,小時候會覺得靜坐只是坐在那邊,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身體坐在那兒,但腦子裡的思緒非常多。慢慢長大,才覺得靜坐像在和自己對話。再更大一些,才知道那是要把思緒安定下來的過程。

就在一層又一層,越來越深入的體會中,陳暄甯說,在雲門教室她找到了安全感,「安全感不是依賴,而是一種自在的感覺,不需要有一層保護膜。」她學會如何藉由身體,表達自己想法和情感的能力。這樣的能力無論在哪裡都可以發揮,「身體學會的,誰也拿不走,這個能力,已經是我身體的一部分了。」

持續動身體13年的陳暄甯認為,雲門教室不是在「訓練」孩子,而是在幫助人找到一份自信,可以勇敢面對人群,只要站上屬於自己的舞台,就能夠有信心,發現人生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