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近自己的身體,青春不再憂鬰 專訪 王浩威

動身體是探索身體能力,也會帶動探索心靈內在的能力
會開始思考,究竟什麼是自己要的
為什麼要學這個不學那個?這種過程不但能夠提升思考力
也可以整合孩子的身心
拉近身體和自己的關係

以精神科醫師的專業,加上敏銳卻溫厚的文學家之筆,王浩威在《我的青春,施工中》一書中,寫盡青少年的無力,憂鬰,厭食,焦躁。《晚熟世代:王浩威醫師的家庭門診》中,則以「十倍速時代中的晚熟世代」點出現代年輕人一切求迅速,卻又害怕獨立的矛盾心態。解讀青少年與身體的關係,他認為,很多青少年只注重外表,卻和身體疏離,以至於缺乏自信、無法面對困難,更難適應環境的變動。

「很多人會學林志玲怎麼笑,以為這樣就是漂亮。」王浩威指出,他在臨床上經常碰到個案極度在意外表,但是外表並不等於身體。如果只是「徒具其形」,就像是學戲一樣,在舞台上或許嫵媚到極致,但下了戲之後,完全是另一回事,因為,那樣的外在表現跟真實的自己,其實並沒有真正的關聯。

與身體疏離 因此缺乏自我覺察與信心

例如,他曾經有個個案是很「宅」的女孩,喜歡動漫,電玩,常常抱怨,到學校時每個人都用異樣的眼光看她。有一天,女孩從學校下課後直接到診所來,王浩威終於明白為什麼大家會以異樣眼光看她,因為她竟然穿著極像Cosplay的衣服上學。更令王浩威訝異的是,女孩真心以為這身打扮是「每個人都這樣穿的」,完全無法觀察到現實與電玩世界的差異。

有另個女孩得了厭食症,雖然體重太輕,但由於對身體意像的認知嚴重扭曲,所以還是嫌自己有很多地方太胖。拍照時會因為自己「看起來太粗的手臂」而勃然大怒,需要靠著病態的纖細來維護安全感和信心。

正因為和身體疏離,連帶著,也跟週遭的人事物疏離。所以,雖然現代的青少年看起來很愛秀,敢秀,但只要換到另一個場景,不熟悉的環境,就會完全不知所措,也無法適應。而原因,就在於對自己沒有深入的了解,連帶缺乏自信,不知該如何讓自己融入陌生的環境中。

動身體不只是動身體 更提升思考力

王浩威指出,現在的社會變化太快,在所謂「十倍速時代」中,「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價值觀不被鼓勵,「持續力」也不是顯學 。因此,青少年就不願意蹲馬步,扎實學習,往往會用新的興趣來逃避舊的瓶頸,特別容易在虛擬和現實交錯中,失去自我覺察與認同。

而建立身體和自己的聯結,正是讓青少年真正認識自我,找回自我價值,建立自信的基礎。

從這次的調查結果可以發現,經常動身體的青少年並不只是體力比較好,連學習動機,多元興趣,正面態度都比一般青少年表現更為突出。王浩威說,因為動身體是一個往內整合、探索與持續力的養成,同時也是一種自我挑戰的過程。擁有這些能力之後,學業成就與學習動機自然會隨之成長,更了解自己的價值。

他指出,動身體是探索身體能力,也會帶動探索心靈內在的能力,「會開始思考,究竟什麼是自己要的,為什麼要學這個不學那個?」這種過程不但能夠提升思考力,也可以整合孩子的身心,拉近身體和自己的關係。

同時,動身體也是一個自我挑戰的過程。不同於在學校體育課中所教導的「比快比高比遠」,真正的動身體不是和別人比,而是不斷挑戰自己,延伸自己的身體能力,「真正想讓自己達成某個目標,讓自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