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教會我們的事 - 身體意識六大發現

1998年,雲門教室成立,不教下腰,拉筋,甚至不教舞步,許多人聞言笑問:「那教什麼呀?!」期盼將舞蹈落實到生活中的身體韻律活動,讓每個人找到自己的舞步,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是雲門教室的初衷。

2008年,雲門教室成立10年。在接觸過許多人之後,發現人們往往忙於工作,學習,家庭,竟然很少關注照顧自己的身體,於是舉辦大規模的《身體白皮書》調查,針對年滿20歲以上的國人進行「身體意識」查訪,從「身體靈活度」「身體關照」「身體互動」「身體覺察」以及「身體認同」五大面向,具體描繪出國人與自己身體的關係。

2013年,雲門教室15歲了。當年4歲的孩子,長大了。看見從小開始動身體的孩子,自在展現著,既深遠又充滿無限可能的身體影響力。

好奇與關心,是雲門教室再度進行大規模「全臺青少年身體意識調查」的出發點。期盼進一步了解青少年在「運動狀況」「身體靈活度」「身體意識」以及運動習慣與「多元興趣」「正面態度」的關係。

對很多人來說,「健康的身體是一切的基礎」已是老生常談。然而,身體與人的關係,並不僅止於此。

雲門教室創辦人林懷民分享,中學時某個暑假參加中橫縱走,一步步,安靜且踏實地用自己的雙腳穿過中央山脈。這個經驗讓他感受到「動身體」為生命帶來一種無可取代的安靜平和,也讓生命找到安頓之處。

身體告訴我們,從現在就開始。動身體,是一輩子的事!

學會身體教我們的功課

很多人納悶:為什麼必須認識自己的身體?身體究竟有什麼重要?

「在磨鍊身體時,學會了面對疼痛,困難的態度,」雲門舞集助理藝術總監李靜君說,懂得身體的鬆緊,就懂得人生的鬆緊。換言之,跟身體疏離,就是跟自己疏離,跟自然疏離,身體荒涼了,生命也隨之荒涼。而唯有了解如何和自己相處,才能夠和別人相處,「學會對待自己身體的,對待別人就不會太離譜。」李靜君說。

既然身體如此重要,那麼,身處狂飆期的青少年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他們從身體上面學到了什麼?或者,讓身為成年人的我們,思考了什麼?

《看見身體的影響力:身體白皮書Ⅱ─全臺青少年身體意識調查》,由雲門教室及遠見雜誌共同合作,針對全臺五都1,576位12~18歲國高中生進行調查。值得一提的是,本調查同時也請雲門教室657位12~18歲學員填答問卷,希望能夠了解雲門的青少年們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

結果發現,有無運動習慣的孩子,在「多元興趣」及「正面態度」的統計比例,有很明顯的差異。其中,雲門教室的學員,具備著正面態度,擁有高度學習動機,廣納開放創意的觀念,在調查結果中,呈現相當顯著的不同。


調查發現一

年級越高 運動愈少

除了體育課之外,整體而言,69%的國高中生擁有運動習慣。但是如果從性別來看,男生有高達82.1%的比例有運動習慣,女生卻只有58%(詳見圖表1,圖表2),女生運動的比例明顯低於男生。


更令人擔憂的是,運動的比例隨著年級上升而逐漸下降。在國中階段,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約占七成,到了高中卻下滑到六成,高三學生呈現最低比例54.8%(詳見圖表3),也就是說,幾乎每兩個高中生當中,就有一個是不運動的。甚至在問到「下課時間會不會到操場或其他地方動一動」時,高三生當中竟然沒有人選擇「一定會」,選擇「時常會」的也只有6%,比例相當低(詳見圖表4)



對此,雲門教室執行長温慧玟相當感歎。她說,孩子在2~3歲時,總是蹦蹦跳跳,充滿好奇心,一刻也停不住,因為這是身體的本能。但是,到了國高中階段的青少年,卻常常彎腰駝背,拖著腳步走路,無精打采,甚至連頭都抬不起來,「可是,這是青春耶,怎麼會死氣沉沉的?」

調查發現二

沒時間沒伴 所以不想運動

這樣的狀況令人憂心。根據一項最新發表在《PLOS One》的研究指出,體適能表現佳的學生,在記憶測驗中可以得到較高的分數。體育課從事有氧活動,有助於增強學生的學習效率與記憶能力。但是臺灣的學生因為升學壓力,時間非常有限。

在問到不運動的原因時,果然有最多人選擇「沒時間」(56.6%),其次則分別為「沒人陪伴」(41.2%),「沒興趣」(34.4%)。(詳見圖表5)



調查發現三

運動的在意體力 沒運動的在意胖瘦

本次調查也發現,有無運動習慣,影響的不只是健康,還跟青少年如何看待自己的身材,感受自己的身體狀況有直接關係。簡單來說,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傾向比較滿意自己的身材,約22.8%有點滿意或很滿意身材,相較之下,沒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只有12.9%感到滿意(詳見圖表6)。


有趣的是,有運動習慣和沒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在意的身體狀況大不相同。沒有運動習慣的國高中生,有高達七成以上最注意胖瘦。至於體力,靈活度,柔軟度,平衡感等,則相對不太在意。而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比較在意體力,對於靈活度,柔軟度和平衡感的在意程度,也比沒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來得高(詳見圖表7)。


不過,政大統計系教授鄭宗計則指出,除了運動習慣之外,性別也是重要的決定因素之一,七成的男生最注重體力,八成女生最在意胖瘦。

長期關注青少年的精神科專科醫師王浩威分析,運動習慣可以幫助青少年探索身體能力,養成持續力,面對挑戰與挫敗的習慣。在臨床經驗中,他的確看到不少青少年「在意外表,和身體疏離」的情況,極度在意外表,卻完全不認識自己的定位和價值。

知名作家楊照也認為,有運動習慣的孩子,比較容易透過動身體找到自己的自信和機會,「知道自己的價值,就不在意別人怎麼看他。」因此,沒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會較在乎胖或瘦等「別人也看得見」的地方,而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卻在乎體力,靈活度等,自己可以感受到的身體能力。

回顧2008年,雲門教室針對全臺23縣市,20歲以上民眾所進行的《身體白皮書》調查,結果發現,無論是青少年或成人,都同樣對身體外形最敏感。以成人而言,最在意的同樣是胖瘦(35%)(詳見圖表8),有高達76.4%的人表示不必量體重,也能知道自己變胖或變瘦了。女性的敏感度,甚至更高達84.8%。



調查發現四

好好睡一覺是對身體最好的照顧?

雖然很在意外表,但是青少年們對於身體的關照,似乎沒有特別用心。在問到覺得疲累時如何照顧自己的身體,無論有沒有運動習慣,都有八成左右的青少年選擇「好好睡一場」,沒有運動習慣的受訪者選擇第二高的是「好好吃一頓」,有運動習慣的受訪者則有三成左右選擇「運動流汗」。

根據研究,處於考試壓力下的青少年,大腦皮層經常高度興奮狀態,但身體卻處於低度興奮狀態。睡覺或許可以補充體力,卻沒辦法解除大腦的疲勞。而大腦長期的疲勞,會讓身體無法徹底休息,反而越睡越累,越睡越沒精神。

仔細想想,其實我們都有類似經驗。在動身體過後,換下汗濕衣物,爽快沖涼沐浴,隔天一覺醒來,精神特別好。

睡覺,是讓身體好好休息的方法之一,卻不是唯一。站起身,動一動,自然神清氣爽!

調查發現五

喜歡運動 學習動機較強

在國外有很多研究發現,要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與專注力,多運動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在本次研究中,也發現了同樣的結果。

調查中顯示,針對國文,英語,數學,歷史……等學科,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都比沒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展現出更高興趣,對於音樂,體育與美術等藝能科也同樣具較高興趣。特別的是,雲門教室的學員在國文,英語,音樂,體育跟美術五個科目,也就是在語文與藝能科方面,學習興趣明顯特別高(詳見圖表9)


有個令人玩味的部分,調查中繼續請受訪青少年自評各個科目的表現,在各學科中,雲門教室學員自評為「很好」及「好」的比例,多數竟然比學習動機更高(詳見圖表10),其中英語科竟然還高出12.4%。這樣的差距,實在令人更好奇。

有一種可能是,孩子們「具備肯定自我的能力」,成績好壞,不在於分數,而是自我的認知。而另一種可能是,儘管沒有特別感興趣,但成績表現仍然很好。相信,真正的原因,值得更深入的探究……



調查發現六

有運動習慣者 擁有正向態度

本調查同時發覺,運動習慣和青少年的正向態度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對於情緒經常陷於狂飆期的青春期孩子來說,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發現。調查中請受訪者填寫正向態度量表,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在「我常勇於嘗試」「別人說我做的東西有個人風格」「喜歡和同學朋友合力完成一件事情」等項目,都比沒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來得高。

也就是說,有運動習慣與雲門教室的青少年較願意嘗試,比較快樂,能夠感謝,喜歡合作,願意主動關心家人朋友。這一點,正和雲門教室執行長温慧玟常說的,「懂得自己的身體,才能學會看重自己,尊重別人」不謀而合。

以「快樂」為例,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認為自己和同學相比是快樂的人,同意和很同意的比例達51.3%,沒有運動習慣者只有38.5%,而雲門教室學員則高達63.3%(詳見圖表11)。調查發現和國內外研究結果吻合,由於運動可以產生腦內啡(endophine),使青少年快樂,放鬆,更容易正向思考,有自信且人際關係良好,形成正向循環。


桃園縣后厝國小校長陳松宜也有類似發現。后厝國小從2009年起,舉辦畢業生單車環島。根據學生回填的問卷,完成環島的學生自我效能感顯著提升,而且學生普遍在同儕之間變得更有自信。

政大統計系教授鄭宗記從調查結果中進一步分析,對於運動,音樂,體育和英語展現興趣的青少年,傾向較為快樂,其他學科則沒有那麼明顯的效果。由此可見,青少年若具有運動習慣,並對於藝能科抱持興趣,可望在升學壓力未減的國高中時期,擁有更快樂的學習時光。

總結

讓孩子發現自己的美麗

綜觀《看見身體的影響力:身體白皮書Ⅱ──全臺青少年身體意識調查》的結果,楊照認為調查報告只是手段,希望透過此份調查,讓每位讀者看到一種提醒,一種觀念,讓大家知道,「身體學會的,誰也拿不走。」

而雲門教室的學員正是明顯對照組,可以看出和一般同齡孩子的差異。同樣處於青春期,同樣面對升學壓力,在雲門的孩子並不一定比較優秀,但是卻能夠比較有自信,具有較強的學習動機和多元興趣。更重要的是,能以正面的態度來面對自己,面對人生。

雲門教室走過15年,看了無數孩子舞動身體的畫面,温慧玟強調,動身體雖然是從身體出發,但並不只是身體,「運動不只可以改造大腦,還能讓孩子有選擇的權利。」她說,青少年透過找回身體的本能,可以找到自己的「樣子」,而不只是隨從別人或社會的框框,能夠選擇自己所喜歡的,「接納自己的樣子,美麗就自然而然產生了。」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