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楊妤德

1973年出生

實踐大學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 畢業

曾任<雲門舞集>服裝技術指導 現為巨魚服裝工作室負責人


從生活咀嚼出來的服裝

「我很喜歡坐在排練場旁,看舞者拉筋,看他們跳現代舞,芭蕾,去感覺每個人的身體質地。」回想起在<雲門舞集>擔任服裝技術指導的那一段時光,楊妤德笑著說:「每一天都很開心。」很難想像,讓人驚艷又震撼的舞台服裝,皆出自楊妤德溫柔的手。「學生時期,曾在後台幫模特兒們換衣服,那時候我就知道自己不適合時裝。」楊妤德說,設計一件衣服,讓所有人塞進去,好像不是她喜歡做的事。

用衣服,照顧表演者

當看到林懷民老師寫的《說舞》,又看到《表演藝術雜誌》,看見舞者的身體和服裝,「哇,好有感覺!」就在那時,翻見一篇林璟如老師談服裝設計的文章,立即打電話聯絡。老師要她先參加周凱劇場基金會舉辦的研習營,從此,她便一腳踏進舞台與劇場的世界。

「成衣縮放是以0.2公分來跑,舞台裝卻是用0.5英吋(一英吋2.54公分)處理,同學知道後,都笑我!」看來,舞台裝好像手工比較粗,事實上,遠距離的舞台,必須將所有設計誇張化,些微的縮放根本展現不出效果。更重要的是,舞台裝必須結合身體動作,兩者交融後,會產生全新表情。

在雲門的那段時間,不僅做衣服,楊妤德更學習到「如何用衣服照顧表演者」,「這是很重要的事,服裝不能只滿足創造者,必須和舞者溝通,知道他們穿上後,『動』與『不動』的感覺。」

曾與編舞家黃翊合作《身 • 音》,舞者穿的魚骨裝是以人體各關節活動度為依據,進行立體大小排序,產生視覺律動節奏。另一套美人魚裝,拆解樂器「銅鈴塔」,讓舞者在動作時發出聲音,意味著美人魚用嗓音換取雙腿。她說:「我希望不同的材質能給舞者一點觸發,讓他們的身體能挑戰不一樣的東西。」

開啟五官,向大自然學習

從楊妤德的作品,會發現吊桿,不鏽鋼,塑料,手風琴,雷板等。這些「裝置藝術」不僅不會侷限舞者的身體,反而開發舞者的身體想像。

是什麼樣的生活養分,讓她能如此大膽創意?「我最喜歡逛五金行。」她說只要走進店裡,就像入藏寶庫,鋼片,綿繩,橡膠圈⋯⋯都有趣極了。「我也喜歡逛菜市場,可以聞到不同的味道,看到不同顏色的蔬菜。」隨時打開五感,充滿好奇,就是她的生活滋養。

每天有1小時,楊妤德會去溜狗。「一開始是帶著狗狗出門,後來發現,是狗狗把我帶回大自然。」走出戶外放鬆了,她在花瓣中看到不可思議的配色,在雲朵中看到超乎想像的造型,「老天爺的創造,我們永遠比不上,值得我們一直去學習!」

文│夏凡玉 攝影│楊文卿 照片提供│楊妤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