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覺,好奇妙

上次用手觸摸,感受某種東西,是什麼時候?
觸摸一樣東西時,會閉上眼睛?
被別人觸摸時,會覺得舒服還是放鬆?

這是一個「視覺至上」的時代!

每天一睜開眼睛,有人立刻開始看手機,電腦。上課時看黑板,看書。上班的人看電腦,看簡報,看資料。回到家之後,想休息就打開電視……眼睛酸澀時,或許點點眼藥水,或者用手揉捏按壓,但是,卻忘了幫眼睛找一個好好休息的時間。

視覺至上,不只讓眼睛不堪負荷,還取代甚至壓抑了其他的感官。

「我們的視覺發展得太強了!」蔣勳老師在《美的覺醒》書中談到,當視覺獨大時,會使得我們的身心產生「不滿足」的感受。其中,最常被遺忘的,就是觸覺。

特別對於一般成年人來說,我們使用觸覺來學習,感受的頻率非常低。實際上,觸覺是一種相當奇妙,很難用語言,文字來描述的感官經驗。

觸摸對嬰兒成長非常重要

許多兒童發展研究都發現,嬰兒是靠著觸覺來偵測環境裡面的危險訊號,所以大多數嬰兒的觸覺發展會比其他感覺神經來得早。

身體的接觸是嬰兒成長不可或缺的要素。像是母親身體和手的碰觸,會讓孩子溫暖,放鬆。像親餵母奶就是最好的時機。母親緊緊將孩子抱在懷中,並可以撫摸孩子的身體,讓母嬰之間深刻「體認」到彼此間的關係與需求,同時,也是孩子獲得安全感,信任感與情緒滿足的來源。

另一種對孩子很有幫助的接觸,就是按摩。為嬰兒按摩能刺激血液循環,鬆弛肌肉緊張,促進新陳代謝,還能增進神經系統發育成熟。因此,如果能夠以正確的方式為嬰兒按摩,對於孩子的生理成長有相當大的幫助。其實,不只對於嬰兒,就算是成年人,甚至老人,觸覺復甦對於身心都會有明顯影響。

母親身體和手的碰觸,會讓孩子溫暖,放鬆。
緊緊將孩子抱在懷中,可以撫摸孩子的身體,讓母嬰之間深刻「體認」到彼此間的關係與需求,
同時,也是孩子獲得安全感,信任感與情緒滿足的來源。

人人獨有的觸覺感受

費登奎斯身心教育學派蔡佩仁老師說,有一次她為一位昏迷的患者進行FI(功能整合)課程,僅僅是用手輕輕碰觸,就讓患者的心跳和呼吸明顯飆高。這也表示經過專業訓練的碰觸方式,可以讓神經接收刺激而產生變化,就算是昏迷中的患者也一樣。不過有趣的是,護士平日照顧例行的翻身,擦澡等大幅度的身體動作,反倒沒有這樣的變化。患者的反應,連在旁的神經科醫師都嘖嘖稱奇。

佩仁老師表示,觸覺的奇妙在於「每個人都不一樣」。同樣的接觸,有人覺得癢,有人覺得舒服。用力拍打,有人會痛,但有人沒特別感受。這跟每個人的主觀感受以及過去的經歷有關係,「有些人從小被打,他習慣了,可能對於疼痛的忍耐度就比較高,不怕痛。」有時候,觸覺還會勾起一些心理上的感覺,所以對相同的碰觸產生不同的詮釋,不一樣的感覺,很難得到一致的答案。

「用手碰觸一個人的額頭,輕輕轉動脖子,可以知道一個人的靈活程度,」佩仁老師說,所以透過觸覺,可以了解一個人沒有說出,甚至自己都不知道的訊息。

身體接觸帶動心靈共鳴

「我們一開始都是靠身體的觸摸,」以《迴光奏鳴曲》一片奪下第51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的陳湘琪,在接受媒體專訪時,也提到「觸摸」與「身體」在電影創作過程的重要性。

在這部電影的設定中,男主角東明相飾演的是一位因傷暫時失去視力的陌生病人,在戲中兩人的互動絕大多數透過「觸覺」進行。因此,從準備開拍前3個月,兩個人就一起學探戈,不曾有過語言上的互動。陳湘琪說:「我跟東明相從一開始就是身體上的摸索和練習靠近彼此。」後來她就感覺到他慢慢放鬆,肌肉和線條也放鬆,慢慢的有自信。她形容,拍攝過程中所有的碰觸,「都是我們兩個在心靈底層,因為靠近而產生的敲打共鳴。」

身體和心理的變化,其實是一體兩面,雲門教室黃旭徽老師說:「身體是最真實的!」說話可以作假,但身體的鬆緊,溫度和觸感,卻能夠真實傳遞關於一個人的訊息。藉著對於觸摸的反應,也可以更深入探究自己的情感和思索。所以,請暫時閉上眼睛,讓觸覺醒過來,感受真實的自己。


讓觸覺醒過來
皮膚在呼吸

1. 用雙手的指腹給全身洗刷刷,輕撫過臉龐,肩膀到雙手,滑過胸前,後背,直到雙腿,腳趾尖。
2. 安靜片刻,感覺全身表層的每一寸皮膚和身體部位,迎接安撫後的幸福感。
Δ 〈請跟著我〉專注在雙手對皮膚的問候,幫助身心全然安靜下來,每一個毛細孔正喜悅暢快的呼吸著。
Δ 〈生活處方〉疲累時,輕輕按摩身體。沐浴時,如此洗去一天的塵埃。
Δ 〈處方效果〉喚醒觸覺豐富感官的想像。站立時,天空是我頭頂上的皇冠。躺下來時,身體是大地懷抱的嬰孩。

心手相連

1. 閉上眼,用雙手來撫摸周遭各種物體的質感,拉鍊,鈕扣,皮帶,絲巾,沙發,桌子……
2. 睜開眼睛,看看剛剛撫摸過的物品,和視覺上的感受有什麼不同?
Δ 〈請跟著我〉視覺是感官的先鋒,暫時收攝視覺的主導,給觸覺更多自由和活力。
Δ 〈生活處方〉該伸手問候他人時,不用等。
Δ 該給對方一個擁抱時,別猶豫。再多的言語,不如經常充滿關懷的輕觸。
Δ 〈處方效果〉用心感受,雙手品味,心手相連更知足。


文│郭怡然 攝影│楊文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