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舒玫

有人問
雙手的行為能力
占全身3分之1?
身體說

嬰幼兒在熟練使用語言,表達自己情緒與想法前,與生俱來的反應就是藉由雙手探索世界,區辨自我與別人的界線。

隨著雙手的手指越趨靈巧,開始靈活控制手指,又敲擊,又把玩,使用不同形狀與功能的物品。像父母的手機,兄姐的玩具,甚至在玩家家酒的過程,大腦已經開始啟動區分,歸納,整合抽象的能力。

大腦皮層功能區裡,雙手行為能力占比最大,占全身的三分之一,手與腦之間有最密切的神經連繫。精細的「動手做」行為,成為大腦最初的資訊記錄,是對身體回饋指令的最好練習。多動手的孩子,大腦活動多,行事效率會越來越好,智力發展也會比較成熟。有研究發現,4歲經常玩積木的孩子,數理成績的表現會比較符合大人的期待。

有人問
2歲前就已具備
思考判斷的能力?
身體說

嬰幼兒認識世界,探索事物的方法,往往是看一看,抓一抓,再嚐一嚐。比起其他身體器官,嘴唇和舌頭是嬰幼兒全身感覺最敏銳的地方,所以用嘴巴去「感覺」是小小孩探索世界的重要方法。

觸覺是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累積著經驗,更儲備著智慧。兒童發展專家皮亞傑,將0~2歲的學習定義為「感官動作期」,憑著感覺和動作積累的經驗與知識,內化記憶,再轉為具思考判斷能力的基石。例如:拿起不同物品,開始有「輕重」概念,跑跳之際,體會到空間的「內外」與「高低」。積極創造各種觸覺經驗,鼓勵孩子擁抱他人,製造接觸不同質料物品的機會,像是絲絨,麻布,棉布,讓孩子盡情爬樹,玩水,玩泥巴。次次堆疊的感官經驗,將埋下未來學習的動力。

有人問
按摩能讓體重
增加47%?
身體說

研究發現,替早產兒每天按摩3次,每次15分鐘。10天之後,持續接受按摩的早產兒體重,比其他早產兒多了47 %。

觸覺在嬰幼兒的心智成長過程中,是相當重要的刺激來源。長期透過與人,與物質的觸覺互動,還能降低焦慮與緊張。當孩子緊張害怕的時候,常會需要大人抱抱,有些孩子,甚至會把「安全抱抱」轉移到物品上。

被心理學家稱為「依戀物」的物品,常常是質地柔軟的小被子或是玩偶。別人眼中已歷經滄桑的陳舊物品,卻是沒辦法離身的安全法寶。每當心情焦慮不安的時候,只要抱一抱,摸一摸熟悉觸感,就能化解變動世界中的種種不安。良善的觸覺交流,不僅能促進嬰兒體重攀升至健康標準,還能從心鞏固安全感。

有人問
多數人的第1次
觸覺體驗都相同?
身體說

隨著生活環境與方式,許多孩子從小就宅在家裡,長時間和科技產品為伴。給予身體刺激減少,造成觸覺敏感或遲鈍,感覺統合能力的異常比例越來越高。當大腦對感覺層次分辨能力衰退,對外界事物的反應能力慢半拍,容易造成行動,生活與學習上充滿挫折。

自子宮開始收縮,嬰兒經由產道,哇哇落地的那刻,新生兒的觸覺探索已經開始。當母親的子宮不斷壓縮,產道的漸次擠壓,讓嬰兒頭部,胸腹,雙足有節奏的被推擠,這是新生兒的第一次觸覺體驗,更是身體與大腦的感覺迴路,開始第一次的傳導與協調。

剖腹產的孩子,因為欠缺關鍵的全身性「觸覺開機」,後天的觸覺刺激就更顯重要。引導讓孩子多動身體,在摸,揉,捏,爬,跑,跳,滾……讓身體勇敢接觸各種生活材質與物質,豐富感官經驗,對感覺的分辨能力將更靈敏。

有人問
子宮裡3個月的
嬰兒感觸良多?
身體說

生命初期,正在母親子宮發育的人體胚胎,由3層特殊的細胞組成。第一層形成肌肉和骨骼。第二層形成人體內臟器官的內胚層。第三層將形成人體神經系統和皮膚的外胚層。

感覺系統,由皮膚上數百萬計的感覺末梢,連繫大腦的感覺皮質層。觸覺系統,是胚胎中最早發育的,也是人體分布最廣的感覺系統。嬰兒3個月左右就有感覺,一開始當他碰到母親的子宮時,會因為未知而閃避。越來越習慣這類觸感後,當母親按摩肚子時,有時會用拳腳踢打回應。

初生兒對於冷熱,軟硬,粗糙,光滑,疼痛,舒適的認知,會比對顏色,味道,聲音還更早。人類最初的情緒,不管哭,笑,快樂或害怕,都來自於小小身體對於周遭事物的「感觸」。

有人問
想讓觸覺敏銳
先矇眼90分鐘?
身體說

近30年的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研究顯示,大腦像是龐大的感覺聯盟,感官功能最強大的視覺,其視覺皮質由40個功能模組構成,聽覺皮質區就只有20組。但是各個感覺區域是彼此連接,必要的時候會相互支援。

一般人矇住眼睛90分鐘後,視覺皮質就會開始協助觸覺變得更加敏感。天生失去視覺的盲人,會挪用「已失去作用」的視覺皮層,加強聽覺與觸覺的能力,特別是大腦裡掌管方向判別,與空間位置的視覺模組。

科學家正運用這個原理,研發感官替代裝置,透過聲音將「眼前一切」帶入盲人的視覺皮質,刺激大腦成像,讓盲人可以擁有另一種「看見」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