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覺,啟動美好生活

為什麼「媽媽的味道」是每個人的最愛?
好好吃頓飯,為什麼是法國人不容妥協的堅持?

在動畫電影《料理鼠王》裡,原本嚴苛的美食評論家梵高森先生,因為在小老鼠雷米做的「蔬菜雜燴」裡面,吃到了「媽媽的味道」,似乎回到童年時光的深刻感動,不但讓他改變向來嚴苛的態度,更讓他樂意投資影片主角小林和雷米一起經營的餐廳。

雖然這只是電影裡的經典片段之一,但味覺的確擁有神奇的力量,往往和生命中重要記憶相連。

16週的胎兒開始有味覺

味覺,開始於胎兒時期,在媽媽懷孕的第16週,胎兒的舌頭開始長出味蕾,嚐得出食物的味道,而對味覺的記憶,也從此開始。這個時候的胎兒雖然是以臍帶吸收媽媽的氧氣和養分,不過在練習吸吮及吞嚥時,會吞進羊水,而羊水正是媽媽吃的食物味道。這,就成為胎兒認識「味道」的開始。

第16週到20週,在短短4週內,味蕾就發育完成。再過4週,小小的胎兒已經有自己喜歡的味道了。根據研究證實,胎兒會比較喜歡有甜味的羊水,一嚐到,就會大口大口吞嚥。但如果嚐到苦味,他會吐舌頭,媽媽吃了大蒜,胎兒還會皺眉,表示他不喜歡這種味道。

出生之後,母奶因為有「媽媽的味道」,所以小嬰孩會覺得特別熟悉。再長大一點,會吃媽媽準備的副食品,點心,而這樣的滋味伴隨著孩子長大,奠定孩子一生對於食物,味道的偏好,也成為深植記憶的方程式,不但影響味覺,還會成為美感,品味的基礎。


身心伸展操
動身體,不只是伸展四肢,口中細緻的味蕾,也該動一動!
咀嚼滋味
  1. 進食時,細細咀嚼每一種食材不同的口感,軟嫰,爽脆,堅韌,滑溜……
  2. 用心感受,鮮活味覺,自然提振了食物的美味。
    〈請跟著我〉讓注意力集中在當下所品嚐的食物,食物的原味和層次,自然甦醒感官,收攝浮動的心緒。
    〈生活處方〉進食時,試著停下手邊其他事情,讓專心成為享受。
    〈處方效果〉細嚼慢嚥帶來感恩與幸福感,緩食的步調補充身心滿滿能量。
舞動味覺
  1. 細嚼慢嚥間,品味酸,甜,苦,鹹。
  2. 每種食材分布不等的味覺比例,讓味道舞動味蕾。
    〈請跟著我〉試著放開味覺中某一類的「喜歡」或「不喜歡」的評斷,單純接受味道的變化。
    〈生活處方〉把皇帝大的吃飯事,當成是給自己的犒賞。
    〈處方效果〉生活的人事物,五味雜陳。味覺喚發智能,滋味變化輪轉,沒有嚥不下的一口氣。

認識世界的美好窗口

以美食,美景,美好品味聞名全球的法國,認為飲食與味覺,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關鍵,甚至會在校園裡特別舉辦「味覺週」(La semaine du goût)。在每年的10月,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會舉辦為期1週的活動,運用不同的主題,讓孩子和青少年品嚐不同美食,品嚐食材,了解不同的習俗。

例如:認識阿爾薩斯菜,布根地菜或普羅旺斯菜等地方菜色,再從菜色延伸,介紹這種菜色的起源,傳說或演變,讓飲食與每個地方結合,讓味覺成為認識自然,家鄉與品味的媒介。

「味覺週」,有些超令人羨慕的內容,在2014年,就以介紹29種法國各地不同產地的糖果為主題,讓小朋友認識不同的習俗和美食。甚至還請米其林星級的大主廚到校園中教小朋友做菜,親自下廚免費料理營養午餐!

3歲小朋友,用瓷盤吃法國菜

曾任駐法代表,外交部政務次長的楊子葆說,在法國,星級廚師擁有高位,收入也很高,為什麼要親自做菜給小朋友吃?因為法國人相信,飲食反映的,不只是填飽肚子,而是一個人與社會的靈魂。所以,必須從小培養對於美食的認識與敏銳,這不僅是公民教育,也是一項社會投資。

所以,法國人對於味覺教育的講究,並不單只食物本身,連餐具,用餐禮節,態度都非常在意。楊子葆的兒子進入幼兒園就讀時,他發現3歲小朋友的營養午餐竟然就是「標準」的法國菜:有生菜沙拉。主菜,基本上是葷食,還搭配醬汁。有配菜,水煮蔬菜或油炸薯條。有乳酪,水果與點心。餐點的完整性,絲毫不含糊。

配合標準法國菜的餐具,當然不會是臺灣人愛用,不怕摔的塑膠餐具。所以,3~4歲的小朋友要拿著金屬刀叉,湯匙,使用瓷盤,瓷碗,還必須用高腳玻璃水杯喝水。看在臺灣人眼中難免心驚膽跳,但當地的老師,卻不以為意。

培養獨立能力與美感

原來,他們認為3歲的孩子,已經具備獨立用餐的能力,應該要體會餐具的重量與質感,學習操作技巧,餐桌禮儀。很難想像,包括打破餐具後該如何善後,都是培養獨立能力的關鍵。

以飲食做為核心,法國人的美感培養也從此開始。楊子葆在法國留學時期,用鍋子煮一鍋泡麵加入各式蔬菜後,就著鍋子在廚房吃麵的行為,被法國房東訓誡一番:「您不再是孩子了,在法國,連小朋友都不會這樣吃飯!」甚至還責備:「您這麼吃飯,只餵飽了肉體,靈魂還是餓著的!」

這種態度,展現了法國人不只會花大錢上米其林餐廳,他們更重視的是食物背後的文化意涵。吃大餐也不是為了炫耀,而是藉由食物,品味生命的美好。

味覺啟動美好生活的態度,對於向來以美食自豪的臺灣來說,無疑是一種新的提醒與思考角度。爸爸媽媽如果希望從小培養孩子的美感,創意,教導孩子享受美好的生活,不妨,就從改變廚房與餐桌做起。


美感之旅,從市場開始

要培養孩子的美感,學畫畫,音樂是很好的選擇,閱讀或旅行也不可或缺。不過,帶著孩子逛菜場,或許是更方便易行的方式。
剛開始,可以先從超市開始「美好之旅」。因為超市的陳列整齊,環境明亮,而且有清楚的標籤,讓孩子很快能夠認識各種不同蔬果的名稱。等到孩子能夠大致辨識各種食材之後,則可以到傳統市場走走,不但買菜,還能跟不同攤子的老闆們聊天。
聊什麼呢?可以請教老闆:現在當季的蔬菜有哪些?菠菜怎麼炒才能去除澀味?鮮香菇和乾香菇有什麼不同的料理方式……不只更認識蔬果,還能學習另一層次的分享─經驗的交換。
帶著孩子走訪不同地區的市場。例如:臺北市中心的南門市場,可以看到像火腿,筍尖,烤麩等江浙菜系常用的食材與小菜,空氣中彷彿流動著舊時美好時光。走到臺南,則是全然不同的風貌,銀閃閃堆積成山的虱目魚肚,虱目魚頭,展現出專屬於南部生猛活跳的力道。
不同時節的市場,各有精彩面貌。端午節,會有賣粽葉,粽子的攤位,當然也少不了栗子,香菇,豆沙等餡料。清明節,則會出現賣春捲皮的小攤子,沾著麵糊的手輕輕一抹,鐵板上就出現一張半透明的白色餅皮。更別說到了農曆年時,各式南北貨加上人潮,菜場裡面濃濃的年味,讓孩子真實感受到「過年」氛圍,也豐富了生活經驗。


文│郭怡然 攝影│楊文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