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學會的,誰也拿不走

快樂動身體,現在就開始!

洽詢課程

讀身體

焦點議題 / 雲門教室

呼吸,現代人的身心安頓

「在一生中,有3個時間點你會想到呼吸問題:當聞到很臭的味道時(比如義大利麵裡的大蒜蝦)。當呼吸處於危急狀態時(比如被大蟒蛇纏繞)。當喘個不休時(比如新婚之夜)。在其他時間裡,呼吸這樁事就像知名歌手的伴舞舞群,不太引人注意。」

 

曾是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1名,在臺灣由天下文化出版的《你的身體導覽手冊》,書中這段文字,頗為傳神的描述了,呼吸在人們生活中的處境。

 

沒有呼吸,人活不了,但呼吸卻又是如此「尋常」,以至人們往往忽略了它的存在。但現在,情形漸漸有所不同了,社會上,開始有不少人注意到呼吸「非比尋常」,開始學著練呼吸。

 

人們開始練呼吸

陳姿吟,年輕的職業婦女,育有3個分別是4歲,2歲的男孩,其中一對是雙胞胎,生活中的忙碌,煩躁可想而知。半年多前,她開始去上和呼吸有關的課程,「以前紓解壓力的方式,就是吃東西或罵孩子。」她很坦承笑說,而現在,「每天撥出40分鐘做呼吸和靜坐,壓力大的時候更是一定做。」

 

她發現,明顯的改變是,孩子吵鬧時,她會耐著性子對他們。在公司裡,她也可以用較清明的思緒和情緒,來應對進退。

 

曾自創「風之舞形舞團」的雲門舞者吳義芳,應一群中年以上的「婆婆,媽媽們」之邀,為她們開「養生班」,課程裡,除了肢體的運用,也包括呼吸的運用。

 

這一班裡,有退休教師,醫師太太等,上了2年多的課,她們很高興的告訴吳義芳,「我可以去爬山了」「我不怕跌倒了」。吳義芳笑說,最喜歡聽到她們要請假,因為「她們請假不是為了要看醫生,而是身體好了,要出國去玩!」

 

可別以為會想去練呼吸的只是「婆婆媽媽們」,高科技業,男士們,也會遁入此處。吳宏基,科技公司經理,負責過不少大案子,表現突出。投入工作時曾是「7-eleven」,每天早上7點出門,11點才搭車回家,累到每晚進家門時,「只剩下一口氣」,他形容。

 

這些年來,他接觸與呼吸有關的課程,融入生活中,漸漸的,他覺得,「雖然每天的工作壓力仍然存在,但我已經可以用比較『鬆』的態度來面對,對自己的team也不再疾言厲色,整個team的互動越來越好。」

 

把自己清一遍

吳宏基說,練呼吸,彷彿讓他經常可以把自己「清」一遍,讓負面的能量不要累積在身上,而現在這件事已如刷牙洗臉般,每天都要做。

 

在資訊業工作的曹立德,最早是在歐洲上「淨化呼吸法」的課,當時在臺灣接觸到此課程的女友,向旅居在外,經常奔忙的他建議。「我是非常鐵齒的」,他說,當時他半信半疑,查到德國就近有課程,就當作是放個假,去放鬆一下。

 

但結果,蠻出乎他的預期,不僅是放鬆,曹立德說,「還有種看清楚自己的感覺。」

 

呼吸,每個人天生就會,因何要學,要練呢?別說學科學的人鐵齒,連一般人用「常識」也會質疑。像陳姿吟自己練得好,想到媽媽年紀大了,還幫她帶小孩,邀媽媽一起練時,老人家就用台語說:「喘氣誰攏會,還需要練喔?」

 

是的,「喘氣」誰都會,但有沒有想過,每天的「氣」是如何在「喘」的?有沒有注意到,現代人的呼吸,大多是急,淺而短促的。現代人的生活型態,常常是忙得「喘不過氣來」的。

 

有意思的是,世間萬物中,往往是呼吸越慢的動物,活得越久。狗,呼吸速度是每分鐘28次,平均壽命16年。牛,每分鐘呼吸20次,平均壽命32年。大象,每分鐘呼吸18次,平均壽命60年。

 

人的呼吸速度是每分鐘16次,平均壽命72年。龜的呼吸速度則是每分鐘2次,壽命可高達200年。怪不得自古以來,龜被視為長壽的象徵,武俠小說中也有所謂練「龜息大法」之說。

 

當然,萬物自有生命型態,呼吸未必一定是越慢越好,人也不必讓自己學得如烏龜一樣。

 

「深吸徐吐」比較好

不過一般來說,醫師們大多會建議,「深吸徐吐」,「緩慢呼吸」,確實對健康比較好。

 

專研過敏醫學的蕭瑞麟醫師,就表示對於過敏的孩子,常到大自然中「深吸徐吐」,或藉游泳,騎單車來鍛鍊呼吸,對身體都有幫助。

 

著有《抗老化健康三寶》,教人「怎樣呼吸,喝水,飲食最健康」的何權峰醫師,書中也指出,一般成年人,在安靜時,通常每4秒鐘一次呼吸,若能緩慢些,並配合腹式呼吸法(基本上,就是吸氣時腹部凸起,呼氣時腹部凹下),達到每6秒鐘一次呼吸,對身體較好。

 

理由是,這樣可排出較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因為人平常每次呼吸時,並不能把體內的二氧化碳都汰換乾淨,而二氧化碳積累過多,並非好事,若在呼吸上「稍做一些調整」,即使是慢個2秒之差,都有助於排清二氧化碳,可提振精神,防治疾病。

 

除了淨化呼吸法,腹式呼吸法之外,如今社會上常見如各門各派的氣功班,瑜珈課,靜坐課等,不論是養生還是塑身,萬變不離其宗的,都會運用到呼吸。

 

就連武術,也會說到:「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那口氣,無非也是呼吸。

 

而所謂練呼吸,基本來說,就是覺察到呼吸的存在,並把呼吸,當成身體與意念(或說,身與心)之間溝通的橋粱。

 

「就像吃蘋果,你只是把它咀嚼,然後吞下肚子,還是有覺知的吃,一口一口都吃到蘋果的滋味,那是不一樣的。」現任雲門教室創意長,也是資深老師的黃旭徽如此比擬。

 

「呼吸的練習有千百種,光是我練習的就有30~40種」,黃旭徽多年來,幾乎每年都飛到印度,研習各種瑜珈呼吸法。他表示,一般人其實只要專精一種,持續練習就好。

 

進一步來說,練呼吸,也是藉由呼吸的深化,及透過不同頻率的呼吸調整,來平衡人的身體,乃至平衡人的生活。

 

神經科學與呼吸

即使呼吸「難以捉摸」,但從神經科學的領域,確實可理出脈絡。

 

臺南成功大學醫學院,生理研究所副教授黃阿敏指出,日常的呼吸是隨意的呼吸,無法有效的影響到神經系統,而學習某些呼吸功法的練呼吸,是調息式的,透過深長緩慢,或疾或徐等吐納,在調整呼吸頻率的過程中,「就會對神經系統有所影響,進而對賀爾蒙,對全身都產生影響。」

 

以自律神經系統來說,包含了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正常而言,這兩者應是如翹翹板,兩端保持平衡。

 

交感神經是壓力反應系統,當人遇到威脅時,用以應戰或逃跑,威脅消除後,此系統則安靜下來,儲備能量。副交感神經是能量滋養系統,用以補充能量。

 

黃阿敏舉例,比如有狗在追,這時交感神經就大量活化,讓人加速奔跑,一旦狀況解除,交感神經就緩和下來,改由副交感神經來運作,幫人紓緩,休息。

 

然而,現代人的緊張繁忙,生活和工作中彷彿時時處在「被狗追」的因應狀態,交感神經大量運作,卻一直無法讓副交感神經來休養生息,失衡的翹翹板,也往往造成失衡的身體,失衡的人生。

 

「身體一直沒法子靠休養生息來補充能量,能量低了,就會不開心,不快樂,甚至憤怒,暴躁。」黃阿敏表示,呼吸調配得宜,「讓副交感神經能發揮應有的功能,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不少人練習呼吸法後,常表示對自己的情緒管理很有幫助,或許就源自如此的「體內變化」。

 

曹立德的妻子蔡秀麗,以前在廣告公司,現在在數位網路行業,都是在快速而熱門的領域工作,她就認為持續練呼吸功法,有助於情緒管理,「當我覺得壓力很大時,隨時找機會練。如果明天有個speech,我今天會先做呼吸法,可以比較不焦躁,心也比較定。」她說。

 

各種生命故事

他們練的淨化呼吸法,是明白標舉以「呼吸」為名的課程,源自於人稱「古儒吉大師」(SriSriRaviShankar)的印度人士,他創立的「生活的藝術」基金會,已在全球推行數十年,臺灣自1993年起,由廖碧蘭引進。

 

走訪臺灣的「生活的藝術」基金會,這天,陽光灑落的教室裡,上課者涵蓋了各年齡層,各種職業。和他們,她們談起來,會發現,每個人來練呼吸的背後,都有一段生命故事,相繼折射出現代社會生活的縮影。

 

呼吸的微妙力量,每人各有領會。而其中也不乏歷經了「拼命」的日子,藉由呼吸找到某種救贖或安頓。

 

像引進此法的廖碧蘭,曾是知名外商公司的行銷經理,成功的將老產品起死回生,但自己卻未老先衰,長期失眠,累到「快死掉」。

 

她後來辭職,飛到美國去休息,因朋友而接觸到淨化呼吸法,上了課,被觸動了,又因緣際會到印度去親炙古儒吉,因而引介進來,開始教人如何呼吸。

 

陳寬修,50多歲的建築師,半百人生裡更是翻越了一大關卡。他說,自己要求完美,個性龜毛,因為建築工程絲毫都不能出錯,否則就會殃及別人的身家性命,他緊盯每個細節,絕不放鬆。

 

長年下來,造成他「一直沒辦法放鬆」。大學時代就是運動健將,工作後,他也「靠運動來維持鬥志」,常爬山,游泳。

 

但43歲那年,開始不對勁了,幾乎「每天早上都不知道要如何把車開出去」,那種害怕,噁心的感覺,他形容說,「把我槍斃,都比要我開車好。」

 

類似恐慌症的現象,出現在他對速度,高度的畏懼上。連爬山也怕,包括建築工地的支架他都走不上去。情形持續了約5年,他甚至覺得死去也是一種解脫,但想到妻小,他知道自己不能輕生,卻又難受得生不如死。

 

聽了有關呼吸法的演講,他決定一試,「反正死馬當活馬醫嘛!」陳寬修說,試了之後,「感覺從一個糟老頭,變成一個嬰兒。」

 

之前病了5年,此後也花了約5年,靠著持續練呼吸,「死裡逃生」。他說,「還是同樣的肉體,但感覺一層一層的剝掉,把最深層的東西,把情緒,壓力,都清出來了。」

 

呼吸,儼然成為人們在生活中,尋求身心安頓的一道法門。

 

吐納身體的鬆與緊

不只是「清」身體,甚至,也有人在呼吸吐納間,尋找關於生命的解答。曹立德在歐洲經商,過了十多年「功成名就的日子,但發現自己並不怎麼快樂」,他覺得,是練呼吸「幫助我找到我自己。」

 

去年他返臺定居,妻子蔡秀麗並順利高齡生產,兩人現有個可愛的10個月大女娃。對於呼吸在他生活中的轉變,他說,「以前覺得呼吸就只是呼吸,現在覺得,呼吸本身就是一種舞蹈。」

 

大學時代曾學過舞蹈,也很欣賞雲門的曹立德,如此表示,「練呼吸,舞動的是我的心靈,我的內在,第一次讓我真的往裡面看。」

 

既練呼吸,也研究呼吸的黃阿敏,是另一個例子。「我從初中就問自己,人為什麼要活著?生命的目的是什麼?我為什麼是這樣的自己?」她說。

 

她試圖從科學中搜索解答,因而研究神經科學。然而,進了大學任教後,「總覺得,自己有教不完的書,唸不完的書,做不完的研究,壓力好大。」黃阿敏談到,「好想換一個人活。」

 

多年前,除了升等的壓力,還發生,母親突然意外過世,「我非常悲傷,持續了8個月。」那年底,她覺得走到了生命的最低點,姑且去試試練呼吸。

 

她持續練習,過程中,流了很多眼淚,好像把自己徹底洗滌,把悲傷流走。漸漸的,「覺得好輕鬆,好久沒有這樣的感覺」,而且,原本總是在半夜醒來的她,也「可以有很深沉,很舒服的睡眠了。」

 

重要的是,生活裡依然有「教不完的書,唸不完的書,做不完的研究」,但是,「我已經比較不會擔憂了」。黃阿敏表示,她真的像換了一個人,以前較獨來獨往,不喜與人接觸,現在彷彿變得柔軟,樂於去親近,關心更多的人。

 

「身,心,靈上,都有很大的改善和喜悅。」黃阿敏說,「我以為在科學中可以找到生命的答案,沒想到竟然在呼吸中,找到答案。」

 

她說,人出生時,第一個動作就是吸氣,然後哇哇大哭,死亡時,最後一個動作是嚥氣,然後旁邊的人哭了,「人的生命,就在這一呼一吸之間。生命的奧妙,也在這一呼一吸之間。」

 

呼吸,真的大有學問。從醫學,從哲學來論,從生活,從生命來觀,都有生生不息的道理。

 

當年45歲,還能在雲門舞台上「高難度」跳舞的舞者吳義芳也說,雖然30出頭就學太極導引,「但當時只是運用在舞蹈上,還沒有用在生活和生命上。」而今,呼吸訓練已成生活的一部分,也用來觀照自己的生命,他說,又「重新打開了自己」。

 

練呼吸,可以專業的練,也可以輕鬆,家常的練。雲門助理藝術總監李靜君的建議是,找個舒服的角落坐下,不一定要盤腿,身體自在就可以,躺下來也無妨。

 

閉眼,讓眼球放鬆,輕輕的吸氣,然後,輕輕的吐氣,再吸,再吐,幾次之後,試著「再吸多一點點可不可以」,然後吐掉,讓自己「再吐氣多點可不可以」,發出聲音來也行。過程中,「專心的跟你的呼吸狀態在一起」。

 

一呼一吸間,何嘗不是在吐納身體的鬆與緊,以及,在體會生命的起與伏。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