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生命最大的限制是
誤解身體
也就誤解了自己

32 歲的林小姐,最喜歡用手機裡的「美肌模式」自拍,無論換了新髮型,到一家新餐廳,甚至逛街搭捷運時,隨時不忘自拍,臉書打卡。不過,誰要是敢拍她素顏的樣子,她就跟誰翻臉!因為,她受不了自己臘黃著臉還有黑眼圈的樣子。

35 歲的科技新貴楊先生,每天早上8 點鐘準時進辦公室,中餐,晚餐都在公司餐廳解決。整天埋首辦公室,通常晚上11 點才下班,到家後洗澡,睡覺,日復一日。假日則在家玩線上遊戲或睡覺,不過卻覺得越睡越累,還不時腰痠背痛,他想:可能得要去讓人按摩一下了。

28 歲的張小姐,雖然沒有瓜子臉大眼睛,但爽朗的個性,在辦公室非常受同事歡迎。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她其實很不滿意自己的樣子,她好希望能夠像別的女生有細緻身材,婉約笑容,還有輕聲細語的溫柔。她認為,自己就是因為「不像女生」,才會慘遭男友劈腿移情別戀。

缺乏自信 把真正的自己藏起來

每個人身邊都有類似這些情況的朋友,或者,其實自己就是這樣:對自己的樣子不滿意,所以想盡辦法掩飾,努力去符合別人認定的「時尚」「美麗」標準。像是戴著極濃密的假睫毛,雷射美白讓自己擁有「蛋殼肌」,斤斤計較體重,只希望能擁有跟舞台上的模特兒一樣的身形。或者無法掩飾,但心中始終遺憾,覺得自己不夠有毅力,因為不是說「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嗎?

而有另外一群人看似努力工作,隨遇而安,可是,他從來沒有留意過自己的想要樣子,只是按照大家生活的方式:讀書,考試,找工作,一步一步看似循規蹈矩,實則沒有思考過自己究竟真正要的是什麼。

到底什麼是自我認同?旭徽老師說,其實就是「接受自己的樣子」,以及更積極主動能夠「選擇自己的樣子」。

從接受自己的樣子開始

接受自己的樣子,聽起來雖是老生常談,但真正能夠做到的人並不多。旭徽老師說就算是職業舞者,因長期的練習使用身體,線條已經呈現出最有力量,緊實的肌理,但仍有很多人不喜歡自己的樣子。

「有人因為對自己沒信心,分明是個文靜柔和的人,但一上台時卻故意表現出張牙舞爪的樣子。」旭徽老師邊說邊表演誇張的肢體表情,「但一看就知道,那並不是她!」因為沒信心,所以她不敢表現出真正自己。

曾經擔任美國三大電視網之一ABC 副總裁的雷倩,身為美國媒體絕無僅有的華人女性高階主管,她也曾形容自己剛進入ABC 時,「每次出去開會,都要塗上厚厚的化妝品,像是印地安人臉上的油彩一樣。」希望能夠藉此來掩飾自己的年輕,也因為將自己隱藏在厚重妝容之後,會比較有勇氣。


女性不滿意外形 常受侷限

對自己缺乏信心,其實在臺灣相當常見,特別是女性,可能由於受到外在環境與傳統性別概念影響,通常對自己的外形相當不滿意。2008 年,雲門教室針對全臺23 個縣市,20 歲以上民眾所進行的《身體白皮書》大調查中,發現一般人對自己的身體運動能力普遍具有信心,也相信還「夠好」,但對外形的滿意卻嚴苛很多,只有45.6%的人對自己外形感到滿意。其中,女性的不滿意程度明顯高於男性,逼近六成。

雲門舞集助理藝術總監李靜君解讀這份調查時指出,「女生的面目模糊,沒有自己的精神狀態,」她說,在學校教課時,也觀察到年輕女生常表現出不自在,受侷限的樣子,「不太容易看得到眼睛發亮的孩子。」

2008 年的《身體白皮書》調查中也發現,雖然男性對自己的外表較有自信,但卻比較沒辦法覺知自己的胖瘦變化,關心站姿與走路姿勢的比例只有29.5%。亦即,臺灣男性雖較不在意外表,但對身體覺察與敏感度卻相對薄弱。這樣結果,或許意味著有些人不是不在意外表,而是根本就不在意自己。

男性缺乏覺察 搞不清身體能力

從調查中另一個有趣現象來看,臺灣男性普遍較不在意的不只是外形,還包括自己身體的能力,在訪問時有明顯的「膨風」。例如問到能否「站著彎下腰時,用手碰到自己的腳趾」?有高達58.9%的男性一口咬定自己做得到。但實測結果卻只有 27.3%的人做得到。

問到「可不可以平穩的單腳站立超過10 秒鐘」?有89.2%的男性認為自己可以。但實測結果卻只有63.6%通過。不過,女性對自己身體能力的掌握就精準許多,回答與實測結果差距不大。顯然女性對於自己的身體熟悉度雖然較高,但卻對自己的外表缺乏信心。

身體,並不是只有外表。旭徽老師說,人還有「內在身體」,「它是呼吸的河流,生命的能量。」藉由持續的動身體,和自己的身體連結,就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內在身體,真正接受自己的樣子。


外表不是人生的唯一價值

旭徽老師強調,這並不是一種自我催眠,假裝「我的身體不代表我的價值。」而是一種轉移,「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對內在身體的察覺與感受,」改變了只關心身體外在形象的模式,自然帶出生命的活力。

透過動身體,讓感官覺知回到自己的身體,旭徽老師指出,這就是與內在身體對話的開始。剛開始可能會「感覺不到什麼」,但不必被這些想法干擾,只要耐心,專注回到身體裡。他舉例:「像手指關節的舞動,觸摸自己身體的質感,雙腳踏步的律動,呼吸的節奏等,只要帶著專注的連結就可以了。」慢慢的,只要專注動身體,就能產生「我的身體真實存在」的感覺,自然而然會超越對於外表的在乎,向內聚焦,匯集更飽滿的生命活力。也因為打破了許多外在環境的侷限,創造力得以自在展現。


身體認同是自我認同的起始點

也就是說,在接受自己的樣子,喜歡自己的樣子之後,就可以「選擇」自己的樣子。選擇自己的樣子當然不是單指外表,更不是選擇自己能夠有大眼睛或長腿,或像不少韓國人所做的「訂做一個自己」,藉由整形讓自己擁有明星的五官身材。而是能夠在接納,喜歡自己的前提下,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與生命樣態。

從動中察覺,從動中學。身體認同正是自我認同的起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