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認同 找到自在與滿足

這是個充滿鴻溝的世代!

就在這兩年,大家忽然發現臺灣社會存在著許多鴻溝。無論是各種社會運動,學生運動,在媒體24 小時不斷報導,但仍舊是各說各話,沒有交集。其實,這樣的現象也存在於許多地方,稍稍留心就可以發現:

爸爸媽媽們認為成家立業是人生必經之路,但年輕一輩覺得,那只是人生眾多選項之一。孩子們認為工作要和興趣結合,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但家裡的長輩卻覺得薪水穩定最重要,最好還能有退休金。

類似這樣很難產生交集的對話,在各個社群與大眾傳播媒體裡比比皆是。雖然有許多網路媒體,新聞頻道不間斷播送,訊息在報紙,雜誌,部落格之間傳遞。然而,對話間的鴻溝,始終無法跨越。

最遠的距離 竟然是人與自己

其實,鴻溝不只存在人與別人,團體之間,甚至在人與自己,自己與身體之間,都有著極大的距離。最常見的是,有人不喜歡自己的樣子,嫌太胖或太矮,腿太粗或屁股太大,睫毛太短,眼睛太小。然而,在別人眼中,卻一點都不覺得有什麼不好。

這種自我認同的鴻溝,讓人無法清楚知道自己的好惡,存在價值,甚至不喜歡自己的外表。更嚴重的還有體力嚴重透支,腰痠背痛,疲倦不堪卻檢查不出有什麼毛病。

自我認同,往往被認為是一個抽象而複雜的名詞,可能很常聽到,但並不清楚究竟是什麼。自我認同最常見的包括「身體認同」「性別認同」「國家認同」。有學者將認同分成六個面向,分別是身體,健康,性別,母職,種族,以及族群。認同的影響範圍遍及個人,地方,國家,全球每個層面。

認同是一個細緻複雜而且不斷變動的概念,對人類社會有很深層的影響。

身體認同 是一切的起點

曾是雲門舞集舞者,現在是雲門教室的資深老師黃旭徽指出,自我認同有很大部分源於自己身體的外表形象:我是高的,矮的?胖的,瘦的?美的,醜的?跑得快,跳得高?

但是外表形象的好壞,比較基準往往來自一些誤導,例如以伸展台上高而瘦的模特兒做為「模範」,或是所謂「全球時尚」當做標準。這種單一的標準,框住了許多人的自我認知。蔣勳老師解析這是以消費帶動出一個美學標準,「但是很多人成為消費文化中的傀儡而不自知。」

旭徽老師也觀察到,很多人對自己身體的概念常常與現實脫節,例如年輕女孩以模特兒的身形為標準而拚命減重,塑身,但其實她一點都不胖。只是因為她無法真實看見自己的身體,只看見關於自己身體「一種想法」,而那個想法不斷告訴她:「我很胖」,所以那就成為她的自我認同,也成為不斷驅使她減肥的動力。

被喻為近代奧運之父的拜顧旦在為奧運所寫的《體育頌》一詩中,指出美麗的身體會影響社會的和諧與尊重。簡單來說,身體不只是力量,速度,也不只影響個人,而是人際溝通不可或缺的要角。

所以,不了解自己的身體,就很難了解自己,接納自己。無法接納自己的人,在生活中處處受限,當然很難擁有與其他人真心相待,彼此包容尊重的經驗。

文│郭怡然 攝影│楊文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