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學會的,誰也拿不走

健康 快樂 成長

洽詢課程

讀身體

媒體報導 / 台中好生活 雲門教室專欄

怎樣才能讓孩子既安靜又專注?原來,動夠了,才能靜!

有爸爸曾說,某天6歲的女兒洗完澡,跑到爸媽的大床上,安靜的閉上眼,「靜坐」了起來。爸爸問她在做什麼?女兒說:「身體很舒服,就想這樣坐一坐。」爸爸點點頭。剎時,爸爸明白了,明白孩子正在體會一種身體裡的感覺,一種往內的,安靜的力量。

 

 

我們都很熟悉教室裡的一個景像:當班長或風紀股長站出來,喊著「安靜!」出面制止嘈雜的大家。費了一番功夫,大家的確不說話了,但空間氛圍仍是隱隱的騷動。

 

基於課室管理的需要,多年來,「安靜」某種程度等同於「規矩」,因為要安靜下來,才能好好的聽課跟學習,才不會影響他人。但是,真正的安靜,似乎不是這樣被強迫的禁止,也並非表面服從而出現的安靜。

 

安靜,是一種身與心,處在平衡協調的狀態,擁有讓心靈自處的空間。在這個空間中慢慢蘊釀出對學習的熱情,對知識的好奇,對家人朋友互動之間的收放自如。

 

動夠了 才能靜

在「安靜」之前,我們需要更了解「動」。

 

其實,孩子很少是不好動的,安靜對孩子來說,有點抽象。因為正在成長的身體與大腦,需要大量的跑跑跳跳,東看看西摸摸,帶來刺激,因此自然會有一股「動的渴望」。就目前腦神經科學的研究指出,運動而分泌出的腦內啡,血清素,多巴胺,正腎上腺素等等,可以增進孩子安定性與專注力。

 

回想一下,當我們盡情揮汗跑跳之後,整個人的狀態都神清氣爽了起來。當孩子盡情的釋放動能之後,他們的眼睛顯得更加閃亮,也比較能聽得進去別人在對他說什麼,連睡眠,都變得更沉更熟。曾有武術學員的阿嬤,笑呵呵的跟我們說:「上了武術課,孫子回去足好睏。」因為白天動得徹底,孫子體內的動能獲得適當釋放,晚上自然早早入眠,輕鬆入睡。

 

美學專家蔣勳說他小時候,常在田野中活動,有許多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好動的天性得到了滿足,相對的,動過了,玩累了,也特別能夠安靜下來,而充分活動後的安靜,才是真正的安靜。

 

經過許多人的努力,我們的社會開始越來越明白「動」的重要性。動身體儼然成為教育界的顯學,特別在學前教育階段,盡量安排運動的時間,重視孩子們動的部分。接下來,我們更期待6歲以上孩子的父母,也能理解「動身體」是所有經歷成長過程孩子的需求。

 

成為願意等待的大人

不僅要讓孩子動得過癮,我們也可以做個願意等待的大人。

 

去年帶著雲門教室國高中的大孩子,赴丹麥哥本哈根參與第十三屆daCi年會,(註:daCi全名為Dance and the Child International,是聯合國非營利的舞蹈組織,致力於兒童與青少年的舞蹈,鼓勵孩子能以自己的觀點和感受來跳舞,而非強調專業技術的訓練。)在這10當天中,我們帶著孩子們一起搭乘哥本哈根的公車,或者乾脆走路往返會場與住宿地點,因為不是參與旅行社的觀光行程,有許多走入尋常生活與社區的機會。

 

忘記是什麼時候,我們突然發現公車上「安靜」的孩子。

 

車上的孩子們,安穩的坐在座位,或者雙手緊握扶把站著,沒有喧嘩或不耐,偶爾和父母輕聲對話。印象最深刻的是1位推著嬰兒車的爸爸,車裡坐著張著好奇大眼的小寶寶,爸爸另一手牽著4歲左右的小男孩。小男孩餓了,爸爸遞給孩子1根香蕉,吃完後,爸爸接下孩子遞回的香蕉皮,仔細收摺,再用面紙包起來,丟進車上的垃圾桶。

 

在臺灣,通常帶2個小小孩出門,會是極大的陣仗,讓人緊張,相信許多家長可以想像,但是這位爸爸卻是老神在在,連香蕉皮都如此細心收好才丟。也許是我們剛好沒有遇到哭鬧的孩子,但仔細想一想,也許是家長的從容與自在,讓孩子也有安穩的情緒。

 

動靜自在  收放自如

身教重於言教。現代人如我們,具備快速和忙碌的能力,而「動中求靜」就是我們需要也必要面對的課題。尋找和自己相處的機會,提醒自己將下巴放鬆,將肩膀放鬆,身體鬆了,情緒鬆了,就安靜下來了。動動身體,跑跑步,好好對待身體,釋放壓力,自然能向收放自如的方向前進。

 

身體的種種學習,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自己。有天,孩子長大了,面對學校、課業、同儕,總有壓力和緊張的時刻,穩定情緒的關鍵,不全是父母、老師或朋友,而是孩子本身,當他能掌握身體的動靜,學會收放自如,將是一生受用,誰也拿不走的能力。

 

動身體  今天就開始

4歲的孩子在雲門教室的課程裡,先從靜坐開始。靜坐,其實是讓孩子很單純的安靜坐一下,也許15秒鐘,也許2分鐘,感覺自己的呼吸和身體,讓一路趕忙來上課的身心沉澱。今天就帶大家來安靜的坐一坐,也提供一個親子遊戲,和孩子玩玩動動,創造生活中的開心亮點。感受安靜,透過身體練習「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安靜坐一下

 

圖1 - 雙腿打叉叉,雙手自然放在膝蓋上,眼睛輕輕的閉上,均勻的呼吸。

 

 

圖2 -我們可以摸摸孩子的背,告訴孩子脊椎要像大樹一樣長高。

 

 

圖3 -也摸摸孩子的肩膀,下巴,眉頭,透過觸覺讓孩子連結要放鬆的身體部位。

 

 

動身體小叮嚀:安靜的坐一下,也是需要練習的,有幾個小撇步,靜坐前先讓孩子跑跳一番,然後換上輕柔的音樂。在教室中的孩子,頭幾次總會小心翼翼的睜開眼睛瞄一瞄,看看好了沒。幾次之後,身體會自動記憶這種安靜的感覺,隨著心跳和音樂呼吸,安心而自在的,享受這個安靜的片刻。

 

跟著音樂動和靜

 

圖1 - 當音樂停止時,我們的身體要停下來,保持造形,等待音樂再度響起!

 

 

圖2 - 把耳朵打開,用身體去回應輕柔的音樂。

 

 

圖3 - 如果是節奏熱烈的音樂,我們要怎麼讓身體也一起熱烈呢!

 


 

動身體小叮嚀:小小孩若無法跟著音樂舞動和靜止,可能是太享受在動態中,沒有把耳朵打開,也有可能是身體的控制跟反應,還沒有辦法跟上,多玩多練習就可以了。大一點的孩子,動靜的掌握都熟悉了,就可以加上聆聽,感受音樂的質地,耳朵打開,感受和創意也打開,在動靜之間擁有更多的表達與身心的串連。

 

出刊處:台中好生活 7月號/怎樣才能讓孩子既安靜又專注?原來,動夠了,才能靜!

出刊日:2016/09/01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