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的空間,讓生命流動起來

對每一個人來說,身體是一生中最親密的陪伴,也是生命誕生的第一個禮物。

有人說:「身體是這個星球上最複雜的機器,具備你能想像到的最高級的構造,電性連接與計算能力。」從心臟的跳動或放電,肝臟進行複雜的化學過程,大腦釋放的各種神經傳導物質……身體像是寰宇間的一個小星球,存在著許多神奇的奧祕。

不僅這些看的到的部分:肌肉,關節,器官……之外,人體還存在著精神,情緒和意志等系統,它的運作方式和影響所及,往往是超越邏輯思維的。

神奇的身體小宇宙

身體與心靈,彼此密切相關,相輔相成。身心的共振,轉化為生命的延續和現象--呼吸。

呼吸的流動,意味著生命的存在。呼吸的波動起伏,也體現了身體與心靈的變化。

從科學的觀點來看,呼吸一來受到器官和生理的運作影響,當生理運作良好時,呼吸會呈現穩定,規則、深入的狀態。

此外,呼吸也受到情緒的主宰。生氣,緊張的時候,呼吸會變急促。快樂放鬆時,呼吸就規律深入。調整深呼吸,自然會有穩定情緒的效用。

當然,大腦的意識和意念也可以控制呼吸的狀態,透過安靜和專注,自然會帶動呼吸能量的運行。

身體的「外在空間」--肌肉骨骼體

我們的身體,宛如靈魂所居住的房子。

一個舒適的房子,會有好的空間格局,順暢的動線,流通的空氣和採光等,甚至是好的風水。

那麼,身體這個房子,是一個麼樣的建築體?如何強健身體,安頓心靈?

肉眼所及的,是身體的「外在空間」結構,包括:關節骨骼,肌肉的順位排列(alignment),形之而外就是一個人的身體姿勢。

一個姿態挺拔的人,威風凜凜,玉樹臨風,有一具「好風水」的身體,令人艷羨。

反之,駝背,骨盆前傾與微凸的小腹,歪斜的肩膀與脊椎側彎……不恰當的身體姿勢,像是一棟結構歪扭的房子,容易倒塌。不正確的身體姿勢,是許多痠痛的元兇,因為壓扁的空間,造成肌肉大量的負擔,痠痛就產生了。

最重要的,還會造成呼吸不順暢,影響生理運作。

身體的「內在空間」--呼吸能量體

外在的肌肉骨骼體之內,還存在著肉眼看不見的呼吸能量體。

呼吸能量是一種流動精力,不僅深深影響生理的運作,還和我們的精神,意識,情感的狀態息息相關。簡言之,除了影響生理,還左右著心理。

如何才能保持呼吸能量體的通暢呢?如何保有內在空間的能量圈?

特別是當身體缺少運動時,肌肉關節僵硬,外在空間壓縮,也束縛了呼吸能量的運行。

透過運動,讓肌肉和關節回到放鬆狀態,舒展身體的空間格局。若是能配合深呼吸來活動,更能由外而內,由內而外,內外兼具的開展。

小至肌肉關節,生理系統,甚至是情緒,心情,到整體的精,氣,神,因著內外空間的拓展,開始啟動均衡的運作,身心和諧,健康喜樂。

身體不只是棟房子,還是靈魂的家,一個安身立命的所在。身體的空間打開了,生命的風景也更加寬闊起來。

有人問 身體說...

【有人問】空間與環境,影響記憶力?

【身體說】

許多駕訓班會標榜原地考照,因為這能提高考生的過關成功率。重大考試時,如果考試是原來上課的教室,考試成績似乎比較好。被老師提問時,站著答不出來,一坐下後,答案卻又立刻浮現。

大腦的記憶,構成每個人對世界與自我的認識,決定我是誰。科學家認為長期記憶是從感官記憶和短期記憶所獲得的全部經驗,事件,訊息,情感,技巧,文字,規則與判斷。記憶形成時,與事件相關或不相關的外在空間與環境,個人生理及心理狀態,都能成為回憶時的提取線索。

記憶形成時的背景環境,也影響未來提取記憶的效率。當環境符合時,記憶回溯能力會更好,這個「背景依賴」(context depence)的效力有實驗為證,科學家讓潛水人員在海深20呎的地方,學習40個不相關的單字,在後來的記憶測驗時,在同樣水深的地方測驗,成績優於其他不同地點(海邊,教室)的測試。還有其他實驗發現,形成記憶時環境的氣味或音樂,也會產生背景依賴效力。

重要考試與面試前,試著模擬考場的空間與流程,提升熟悉感的同時,也讓能背景依賴效力悄悄發威,提升臨場表現。

【有人問】水平?垂直?方向辨識男女大不同?

【身體說】

2014年諾貝爾醫學獎桂冠,頒發給3位共同發現大腦導航能力的科學家,他們發現海馬迴位置細胞(place cells),發出位置訊號及提供大腦空間記憶能力。海馬迴旁的內嗅皮質內側(medial entorhinal cortex)的網格細胞(grid cells),提供大腦內在座標系統以執行導航。

科學家更發現,記憶路途時,男女大不同:根據大腦掃描圖顯示,男性在判斷路徑時,會大量使用到海馬迴(hippocampus)利用幾何方式來辨別方向,在分析路徑時,多根據自身所在地點和目的地的相對方位關係(例如:東西南北)來判斷最佳路徑。

女性較多使用額葉區(frontal areas),記憶標志性的建築來辨別方向。比方說前方的便利商店左轉,加油站右轉。這個結果,或許是千年來演化的結果,古時候男性是狩獵者,女性是採集者,男性尋找房子位置在哪裡的時候較快,但女性更善於找到房子裡面的東西。

【有人問】糊塗的方向感,有機會被改變?

【身體說】

你的空間方向感好嗎?人類的大腦如何感知並記憶身處的環境位置,和周遭物體的相對位置,規畫出最適切路徑,一直是科學家好奇的課題。

全世界最難考的計程車執照,首推是英國倫敦。想開計程車,必須熟記「知識大全」,詳載了倫敦的二萬多條街道和無數地標的分布位置,先花個3~4年培訓,然後,考生必須通過4次測驗,每次測驗時,考官說出1個起點和1個終點,考生就要在腦中規畫出最佳路線,然後口述關於該路線的完整細節,包括每個轉彎和沿途的地標,不得參考任何地圖。整個考期超過1年以上,才能取得營業執照,最後往往只有一半的考生能合格。

2011年,英國科學家藉著地利之便,追蹤倫敦計程車司機培訓與考試中的大腦變化,發現:隨著「知識」考程一關又一關,駕駛人越來越熟練,越發有經驗,藉由核磁共振儀的檢測,他們大腦中的海馬迴也漸漸變大。

這個研究結果證實,就算是天生路痴,還是有機會改進大腦迴路。多做有氧運動,多攝取抗氧食物,增加腦部血液循環,經常到外面走走,讓不同的風景與空間路線,觸發大腦連結,增進空間記憶力。

【有人問】動手又動腦,擴充大腦空間?

【身體說】

科技當道,提供手機與平板等智慧型裝置使用的益智APP,多半瞄準小孩,透過3C產品來遊戲與學習,跟真實玩具的學習,有何不同?我們又將如何改變孩子與世界接軌的方式?兒童發展專家將5歲孩子分成兩組學習澳洲地圖,一組用真的拼圖教具,一組玩平版裝置上的拼圖APP。研究結果證實,透過親手操作的真實教具來學習,還是比較有效率。

針對更大孩子的研究發現,透過紙本閱讀更可能記住故事的要點,「在電子閱讀上,不斷跳躍到不同的媒體,圖像,聲音和其他文字」,讓人們的注意力難以持續下去,較難進入線性的深度閱讀。另一個電子書的研究認為,能在閱讀材料上加以註記和筆記,是影響學習的關鍵。

我們必須讓孩子透過手部肌肉,和閱讀文本有更多的互動接觸。數位世代的孩子需要新的閱讀策略,去強化未來的學習,比方說,使用能夠隨手註記的電子書產品,獲得電子書註記的相關數位閱讀技巧,來提升閱讀理解力。

【有人問】摩天大樓為什麼越長越高?

【身體說】

西方的建築崇尚高度,直入雲霄的歌德式教堂,讓信徒感到自我的渺小,產生對神的敬畏心理。工業革命後,建築的高度變成資本與權利的象徵,摩天大樓不只是地價與經濟考量,更是經濟實力的象徵。隨著鋼鐵技術,鋼筋混凝土與土木工程的進步,摩天大樓越來越高,但是讓大樓可以「肆意」長高的關鍵,在於電梯的發明。

畢竟,如果要自己爬樓梯,在摩天大樓中,高度越高可就越辛苦。1854年,「電梯」在紐約貿易展覽會中第一次亮相,工程師埃利夏.格拉夫斯.奧蒂斯(Elisha Graves Otis)在原本的起重機設備增加棘輪機械裝置,確保電梯的安全性,就算繩索突然斷裂,也不會從高空掉落。

在電梯裡,一群陌生人被迫在封閉空間相處,成為心理學家研究個人空間,領域感與隱私的重要工具。

社會學家提出「禮貌的不注意civil inattention」,還有電視節目在電梯中實驗「從眾效應」,發現當所有人背對門口站立時,正對門口的人,會自動轉向,跟其他人站在同一方向。電梯也成為現代電影和小說的重要場景,帶著主角穿越階級與陰陽,成為故事情節的重要推手。

【有人問】居家空間,反映出內在性格?

【身體說】

「There's no place like home.」是《綠野仙蹤》中的經典臺詞,賓至如歸,是待客的最高等級。家,對你的真正意義為何?每次挑選居所,設計,裝潢又傳達了哪些訊息?

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主張,終其一生,我們都在追求一個更完整的「自我」,這個生命與心理發展的追求過程,是一個「旅程(journey)」,期望達到「回家(coming home)」的歸屬感。

居家是自我的明鏡,童年時期尋找,搭建自己的祕密基地,透過首次「成家」,感受到創意與自我的存在。青少年時期的反叛,同時也反應到房間布置的主權之爭。立業成家後,經由挑選房屋,家具的搭配,沙發,書桌,衣櫃,廚房的大餐桌……人們學習表達自己是誰,步步趨近家的樣貌。配偶或家庭的衝突也常常藉由裝潢紛爭浮現。

家是心的所在,在這裡,這一刻,讓我們感到圓滿。不妨常常自問:在家的我是誰?什麼時候讓我感到最自在?那個自在的我是什麼樣子?家中的什麼角落,或生活瑣事最能讓你感到平靜,滋養靈魂……每個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回家找到自己,歡迎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