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插電遊戲,越玩越有勁?

文/雲門教室 執行長 温慧玟

小時候,颱風天,停電了,呼嘯風聲,滂沱雨聲相伴的時刻,家人齊聚點起蠟燭,燭光搖曳中圍坐。為了消弭狂風吹起的緊張,全家玩起紙牌遊戲,在笑聲,尖叫聲中,溫度情感的流動中,風雨逐漸遠離。

人手一機的年代,想想,多久沒有大夥團團圍住一起玩遊戲?手指頭現在最靈活的動作是什麽?滑,按,壓,點,在小小四方螢幕上轉圈圈。再想想,距離用掌心磨擦一顆棋子,手握一副紙牌,溫熱的手感已多久遠?

玩在一起,是童年時期最普遍也最美好的回憶。這樣深刻互動的經驗,悄悄流逝。

探尋桌遊的歷史軌跡,早在西元前3500年,古埃及王朝前時期的陵墓所發現的賽尼特(Senet)棋,是最古老的桌遊遊戲。一路的流傳變換,直到20世紀初,桌遊在歐美國家開始變得普及,跟紙牌遊戲一樣,成為休閒社交或建立家庭情感的媒介。

手機盛行的時代,沒電了,讓許多人感到恐慌焦慮。機器耗盡了電量,正是啟動身體電力的開始。不插電的遊戲,為什麼好玩?原來,有體溫的互動,分享和溝通,是令人樂此不疲的玩樂本質。

一個小小念頭:隨時帶著走,隨處動動樂。想讓孩子把最愛的「生活律動」課程,帶進與家人共處的時刻。2008年,雲門教室推出「大青蛙動動樂身體遊戲寶盒」,走入許多家庭,創造身體驚喜。

玩家開心說:「有一回,遊戲卡上寫著,『像埋在地底的種子,慢慢冒出芽,長成一棵大樹』。結果孩子真的就趴在地上,緩慢發芽長大。當時的我,看呆了!從來沒有學過舞的孩子,動作充滿美感,像是一支『現代舞』。而這棵大樹,就這樣靜靜挺立許久。」

是的,遊戲是過程,不是終點。一人自己玩,眾人一起玩,是不一樣的。藉著玩,與人產生實質互動,彼此分享交流,大腦也跟著動起來。我深信,這樣過程,滿足了身體和心理,和人碰觸溝通的人際渴望。

美國還特別研發適合幼兒玩耍的「合作型遊戲」,降低遊玩機制的競爭感,讓幼兒透過互動,合作,分享的過程完成任務,累積樂趣與成就。

這和印象中一位媽媽的分享,不謀而合。「律動課,說是有形,但卻無形。身為家長的我們心裡清楚感受,孩子上課後的改變:因為有學習的動機,有遊戲的樂趣,開始會分享,會觀察,學著相互合作。重點是,擁有快樂滿足的平常心。」

玩,又不只是玩!有電,能玩,不插電,更好玩。當3C產品充斥生活,找回不受電力制約的遊戲本能,它是每個大人,小孩結合思考力,想像力與創意力完成的一項技能,更是促進快樂的祕密武器。

從現在開始,享受不插電的片刻,讓人我關係逆轉,身體電力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