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聊天室

好玩的東西最吸引我

專訪 林小杯

文字/攝影 夏凡玉
部分照片提供 林小杯

創作,從紙上空間,躍升至建物牆面。多年不見林小杯,採訪這天,她正在一面寬達20公尺的長廊牆壁上作畫,「有一次,我在這裡畫畫,突然聽見有個媽媽對孩子說:『你看,這牆壁上畫的好像非非哦!』我驚訝的轉過頭,很高興我的創作(指作品《非非和小本子》),超越作者本身。」

長期以來,林小杯這個名字,對雲門教室的學員來說並不陌生。在早期雲門教室《律動生活》刊物裡,都可見到她筆下那隻不會游泳,卻很愛跳舞的布卡蛙!當時這個單元,深受大小讀者的喜愛,尤其布卡蛙的天真,善良,勇敢,愛分享,引起許多雲門孩子的共鳴。

林小杯回憶那段布卡蛙的創作過程:「當初雲門丟出布卡蛙這個想法時,我覺得很好玩,非常吸引我!於是故事就從布卡蛙的自言自語開始,慢慢加入他的妹妹,透過兩者的對話,發展出布卡蛙的個性。對我而言,是一段非常快樂的創作歷程。」

繪畫的成長之路

回憶如何成為一位繪本作家?林小杯說:「我從小就愛畫圖,」她說,小時候,爸爸經常從公司拿不要的報表紙回來,她喜歡在背面的空白部分塗鴉,隨心所欲創作,而且只要一看到漂亮的畫,馬上動筆模仿。

國小時,她經常不在教室裡早自習,而是跑去幫學校做壁報,在學校畫得不過癮,甚至週末再跑去老師家畫。當時,還是小學生的她就得到全臺北市畫圖比賽「特優獎」,作品還被老師寄到日本參賽,得到日本書道協會寄回來的獎狀。畫畫,因此成為林小杯最快樂,也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高中就讀美術班的她,大學順利考上文化大學美術系。她說,當時對她最大的衝擊就是「其他同學怎麼畫得都一樣」?原來,她的許多同學都在大學聯考前跑去同一個畫室參加考前衝刺班,看到這景象,她提醒自己:「一定要一邊學畫,一邊丟掉一些東西!」可是,當時她並不知道該怎麼丟……

大學二年級,她讀到國外的兒童繪本,深受吸引!她開始去打工,一賺到錢就跑去買繪本,漸漸的,她理清了自己:「我以後不要上班」「我喜歡小孩」「我要畫畫」,成為繪本作家的心念,也逐漸成形。

怎麼構思一本書

從想要,到能夠,中間還存在一大段距離。

大學畢業後第二年,她得知臺東師範學院有個「兒童文學研究所」,立刻埋首苦讀,果真順利考上。「因為文字是我喜歡而且在意的,面對讀者,繪本作家一定要做多些圖畫詩的研究。」

此時,她在老師的辦公室裡讀到大量繪本,其中一本莫里士.桑塔克(Maurice Sendak)著的《野獸國》,突然讓她理解要如何創作一本書——「說故事時,要配合著主角心裡的變化而變化,讓圖與文互相合作說故事。」她描述,有時候是一個故事的感覺先出來,有時候是一個畫面,經常是邊寫邊畫,故事就自己串連而生。

創作至今,林小杯的作品已超過50本。她坦言,「我對自己的線條很有把握,但一直很害怕色彩!」直到近年,她開始丟掉顏色,一個版面大概只用到4種顏色,「原來減少色彩,味道就出來了!」接下來,她讓色彩出頭(超出線條),於是,動態感也跑出來了。這一路的蛻變,讓她發現:創作就是找到自己喜歡的,可以控制的,再避掉一些不擅長的,風格就會出現。

去年中,林小杯接受北美館之邀,來到地下一樓的「兒童藝術教育中心」進行一場將近8個月的創作。過去習慣畫小幅畫,這次卻是挑戰在寬達20公尺的牆面上作畫。名為「暫停一下啦! 做個夢!」的作品,一改創作者的慣性,它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必須每隔幾週就來修改創作,她說:「這個概念太好玩了,它很吸引人,讓人既開心又害怕!」

這面牆,吸引了無數好奇的小手掌觸摸,突破既有的空間想像,也帶領林小杯走出舒適圈,邁向未來更多的可能。


學員專訪

深藏在身體最深處的能力

專訪 品鈞

文字/攝影 夏凡玉
部分照片提供 品鈞

星期五的晚上,品鈞來到雲門教室準備上「少年律動」課程。這個戴著眼鏡,身高將近180公分,散發著書卷氣的大男孩,從5歲開始在雲門教室上課,轉眼即將成為高中生了。

回憶成長的過程,品鈞說,小時候媽媽希望他每個禮拜到雲門教室動一次身體,想不到這麼一動,10年就過去了,「我很喜歡每週來雲門教室上課,因為這堂課比學校的體育課還要累,又比任何課都讓人放鬆!」他說,動身體那種暢快淋漓的感受,真的只有體會過的人才懂。舞動身體時,他的汗水就像止不住的泉水,從體內向外湧現,「現在的身體健康,我想是來自固定動身體的這段時光!」

不僅解放身體,心情也是如此。疲累煩悶的時候,好像只要到雲門教室跟同學笑笑鬧鬧,整個人就會輕鬆不少。品鈞說:「這裡是個神祕空間,一進來就覺得輕飄飄的,跟著音樂舞動,煩惱和壓力就通通消失不見。原以為只有我這麼認為,沒想到班上同學也和我有相同的感受。」

做自己喜歡的事

事實上,成長過程中,父母給品鈞很大的選擇權。只要品鈞有興趣就讓他去嘗試,若是不喜歡的,父母也絕不勉強。國一時,爸媽曾讓品鈞去補習,上課了幾次,因為不習慣老師一直重複課程內容,他決定回家自修,從此國中3年再也沒去補習。

反倒國中3年,品鈞持續在雲門教室跳舞,參加學校的管樂隊,還去學鋼琴與打擊樂。豐富的課外活動並沒有使他耽誤學業,一路維持名列前茅。今年的高中甄試也如心中期待,得到非常好成績。

問品鈞如何兼顧學業與興趣?他笑著說:「這完全沒有衝突啊!我都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事實上,他的確有點奇怪,許多人不喜歡的數學,他卻覺得解題像是在玩玩具。而他最大的嗜好就是讀小說。小時候喜歡讀《貓戰士》,國中開始讀《怪奇孤兒院》和一些懸疑小說,最近接觸歷史書籍,對於真正的史實產生興趣,還有看到阿拉伯與伊斯蘭教的歷史,也是興味盎然。

會編舞的木頭人

這麼一位品學兼優的孩子,在雲門教室的老師眼中,又是什麼模樣呢?「品鈞話不多,和我的對話都很簡單,但他總是保持笑容,同學都很愛逗他,因為他既單純又善良,毫無心機。」

在身體的表現上,老師回憶,小學2年級的品鈞,上課時就像個小木頭人,只會傻笑卻無法動作。小學4年級時,因為自己覺得跟不上世界舞蹈的課程而曾經想放棄身體學習。小學5年級,在中國肢體課程裡,因為筋太緊連把桿都構不到,老師得用3座舞蹈把桿去支撐住他……

又有誰能想像得到?當時就讀國中的品鈞,竟被同學推選出來為全班編舞,他興奮的跑去跟雲門教室的老師分享。那個開心到要飛起來的表情,讓老師印象深刻:「我想這是對他而言是一大鼓勵,一位天生筋骨不太柔軟的孩子,卻能一步步走到這個階段,這是多年動身體,帶給他自己最大的肯定。」

10年,一路看著品鈞長大,老師的語氣充滿喜悅:「品鈞的大腦動得比身體快。肢體展現,也許不是他的強項,但他總能自在舞動,享受其中。尤其,過去的他是個相當害羞的男孩,卻因為肢體的開發,個性與態度也變得落落大方,身體學會的,誰也拿不走,真真切切的在他身上發生。」

事實上,不是每個在雲門教室上身體課的孩子,肢體都是一級棒。大多數的孩子如同品鈞,都有自己的身心狀況需要被克服。雲門教室的課程,確實幫助了這群孩子,讓他們藉由動身體,認識自己的好,也願意接納自己的不夠好。

透過身體的律動,開發深藏在身體最深處的能力。我們不必然要成為肢體最優秀頂尖的人,但是,我們都能夠學會欣賞自己,做一個身心都能快樂跳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