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學會的,誰也拿不走

快樂動身體,現在就開始!

洽詢課程

擁抱自己的身體,擁有自己的人生

 

一次傍晚,雲門教室董事長温慧玟像往常一樣走進分館。一個少年迎面對她點頭示意,好像老朋友一般地說道:「我5歲起就在雲門教室上課,今年17歲了。在教室裡的是我妹妹。」温董事長在腦海中快速搜索,卻依然對少年的面貌感到陌生。温董事長好奇的問道:「你呢?現在還在上課嗎?」少年答:「我的課在另外一個分館。」這時,少年的媽媽走進來。温董事長一眼望見,恍然大悟——沒錯,這確實是雲門教室早期的學員家庭。

 

她已經不記得這是第幾次了。孩子們飛快的長大,長出青鬍渣的臉龐很難跟小時候紅通通的「小蘋果」聯繫起來,只等他們主動上前來自我介紹:「老師好,我是雲門的孩子。」

「倒是媽媽們不怎麼變,過了20年,還是認得出來。」從事身體教育推廣已經超過20年的温董事長感性的說。

——媽媽爸爸們為什麼會選擇雲門教室呢?

——他們在期待一種新的可能。

 

 

雲門教室的初衷:跳屬於自己的舞 

時間回到20年前,1998年雲門教室成立的記者會上——沒人知道什麼是身體教育,至於跳舞,那就一定是穿著芭蕾舞鞋和蓬蓬裙不停旋轉。但這個脫胎於亞洲第一個現代舞團的舞蹈教室竟然宣佈:「我們不教大家跳天鵝湖,也不會教下腰和拉筋。我們的課程是『生活律動』,希望讓每個孩子跳屬於自己的舞。」

 

20年前年輕的父母,或許一輩子也沒有動過身體,更別提「身體教育」這個當時社會上聞所未聞的新奇概念。温董事長承認,第一批走進雲門為孩子報名「生活律動」課程的家長,在當時多半是出於對雲門舞集專業舞團的信任。儘管他們內心或許仍然認為,從事專業的舞蹈訓練會是雲門教室更擅長的事,但當雲門堅持想要做一件事,來突破大家對舞蹈制式的想像時,他們仍然選擇加入,和雲門一起探索未知。

 

2015年雲門教室來到蘇州,其實已經積累超過15年的身體教育經驗。15年來,在課程中運用各年齡孩子最熟悉的生活場景與素材,引導孩子用自己的身體去演繹和表達,跳出「屬於自己的舞」。但不可否認,4年前,蘇州的父母們對這一概念同樣是陌生的。不過,在新的時代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家長們開始關心孩子的教育,試圖尋找一條不一樣的道路時,温董事長說,家長期待的,和雲門教室提供的,都是一種新的可能。

 

這種可能性是什麼?如果追問「雲門在早期教育中的目標究竟是什麼?」温董事長想了一會說:「在雲門教室課程研發的過程中,從來沒有出現過『早教』這個字眼。因為,雲門教室後來做的事情,並不是從當時國內外任何一種教育理論發展而來。一切的源頭都是林懷民老師在最初給的6個字:健康、快樂、成長。這是雲門教室認為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事,與其說是目標,不如說是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雲門教室為什麼不掛慶功橫幅呢?

——那不是唯一的路。

 

  

從身體出發, 影響的不只是身體 

但對於有著沉重升學壓力的孩子來說,快樂動身體的權利有時卻成了最輕易被犧牲的部分。念了小學之後,常常面臨在英文補習班和雲門教室「生活律動」之間的選擇題。温董事長說,曾經有一位家長,讓孩子自己做選擇時,得到的答案是「去雲門,英文我自己負責。」也有個從4歲開始上課的孩子,後來考取了很棒的高中。家長好奇為什麼雲門教室不在招生處懸掛橫幅「慶祝某某同學考取某某高中」,這明明是很誘人的宣傳啊!今天說來,温董事長還是笑著說,孩子考上了心儀的學校,當然恭喜他,但這不是唯一的出路,教育的目的也不僅僅是提供知識,學會生活,學會尋找知識的辦法,讓每一個孩子能夠自己做選擇,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才是重要的事。

 

從這個角度來看,或許身體教育和文化課教育從來都不是相互排擠的概念。相反,另一位在雲門教室學習「生活律動」和「武術」的女孩,後來進入大學念齒模系。她在一次採訪中說,雲門教室的武術課,老師不斷要求我們「多一點、能多一點、再多一點」,那種訓練很類似後來在學業上的追求,不斷問自己,還能再好一點嗎?由此可見,身體教育絕不僅僅停留在身體上,而是直接影響了更深層次的學習動機。所謂「身體影響力」,某一個層面影響的是心態,當人具備正向態度時,遇到困難,或需要探索時,就會生出多一點點的好奇,從而創造差異和優勢。

 

所以,必須來雲門教室上課嗎?温董事長笑說,世界上不只一條路,雲門教室也從來不是萬能。這也就是為什麼,來雲門教室上課,孩子沒有作業,但家長有。比如,帶孩子去看看山和海的韻律,看看白雲如何湧動,讓課堂的教學和自然的接觸能夠互相補充。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想要一個「100分」的人生,毫無疑問身體就是那個最重要的「1」,因為一切都建立在身體基礎上,而身體教育要做的,就是使人用更開闊的態度去認識和接納自己的身體,因此產生更多可能性。

 

——請把襪子穿上。

——我先問問我的腳喔,看它們冷不冷。

 

 

做自己,表達自己

具體來說,最多樣、最精彩的一種可能就是讓每個孩子都「做自己」。温董事長分享了親子律動課中很常見的現象:一堂課結束,孩子們很快樂,喊累的通常是大人。「但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孩子啊!」温董事長一再強調。所有人曾經都有過無拘無束的時光,是長大過程中的種種外在束縛和制約加諸在我們身上,消磨了原本的天性。所以,雲門教室所做的,並非訓練孩子獲得某種新的能力,而是保有、強化孩子與生俱來的本能,希望每個人都能夠發展出原本就屬於他的、獨特的自我。




另一方面,「表達自我」也是今天華人文化中需要被特別強調的。我們的文化氛圍裡,個人感受往往是被壓抑的,曾有家長因為覺得孩子太過內向、害羞,所以帶來雲門上課。但一段時間後,之前不頂嘴的孩子,會頂嘴了,這位家長又開始擔心,如果繼續上課,孩子會不會變得太外向、太好動。但事實上,頂嘴只是孩子表達意見的一種方式,當他說出自己真正想說的話時,溝通才可能往好的方向發展。有個雲門孩子在出門時,媽媽要求他穿襪子。孩子說,先問問我的腳冷不冷。結果孩子抬起頭,認真的回答說:「左腳冷,右腳不冷。」温董事長說到這裡哈哈大笑,「那就左腳穿襪,右腳不穿囉。」但重要的是,當孩子學會瞭解自己的感受,也會因此更瞭解別人,體貼別人的感受。漸漸學會欣賞自己與他人的不同,瞭解所謂「不同」不代表「不是同路人」,而是每個人都應該長出自己的樣子。




——老師,我在曬日光浴。

——是喔?那要記得翻身哦,不然會曬傷!

 

 

量身定制的客制化教育 

遇到「不聽話」的孩子怎麼辦?既然每個孩子都不同,那麼「不聽話」的方式大概也都不一樣。這對於雲門教室的老師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呢。——「當然!雲門要求老師們在課堂上看見15個孩子,而不是一群孩子,因為那就是15個不同的、獨立的個體啊!」温董事長介紹說,有太過主動的孩子,也有害羞內向的孩子,老師們會因應每個孩子的不同特質,與家長溝通。刻意的,請「堅持第一個發言,不然就不高興」的孩子等一等,學會傾聽和等待;刻意的,請「不要看到我,不要聽到我,不要注意到我」的孩子多多發表意見,學會自信表達。這可是一個需要鬥智鬥勇、細心觀察的過程。有個孩子不願意加入課程,獨自躺在教室角落的地板上,非說自己要曬日光浴。老師沒有強求他,但也沒忘記他——而是每過5分鐘提醒他翻一下身,免得曬傷。一段時間過後,這位小朋友曬夠了日光浴,也就自然的加入了課程。

與其說是老師與「孩子們」相處,倒不如說是因材施教的與「每一個孩子」互動。在瞭解每一位孩子自身特質的基礎上,在細微處進行客制化的量身定制。為此,雲門教室的老師有一種特別的訓練方式,他們在自己的課堂上錄影,下課後反復觀看。老師們用這種方式省思自己:是否忽視了某一位小朋友?上課時說話的聲音是否不自覺的太尖銳?等等。

 

所謂「身體教育」並不是由一個人「教育」另一個人,倒不如說是一個美麗互動、彼此催化的過程。老師們首先把自己身體最美麗的狀態呈現出來,孩子們則因為見到這樣的美麗,產生了「我也想這樣」的欲望,想用身體最美好的狀態來回饋對方。「美麗的迴圈」由此誕生。但所謂「美麗」也不存在某一個既定的標準,而是願意把自己最深沉的部分掏出來時,那種自我實現的狀態。自己做選擇,為自己的選擇全力以赴、承擔責任。用蔣勳老師的話來概括:美,就是回來做自己。




——這位媽媽你怎麼那麼賴皮啊?

——你不每天都這樣?

 

 

學會規矩,學會打破規矩 

在「自己的樣子」和「社會的規範」之間要如何取得平衡呢?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進入校園之前,學規矩也是重要的人生課題。

 

雲門教室「生活律動」有堂單元名稱是「快樂的早晨」,要求孩子們用身體演繹每天早晨會發生的事,比如起床、刷牙、早餐等。課程最後10分鐘,邀請家長進入教室,與孩子們做角色互換。由孩子們扮演媽媽,媽媽們扮演怎樣都睜不開眼的孩子。最後,孩子們紛紛急得大喊:「你怎麼那麼賴皮啊!」而媽媽們則一臉無辜:「這就是你每天早晨的樣子啊!」「生活律動」是用遊戲的方式教會孩子同理心和規矩。但在另外的課堂上,老師又會鼓勵每個孩子做出不同的表現。比如「磁鐵人」的課程,兩人一組,一個孩子變成磁鐵,另一個孩子變成金屬,彼此身體的一處、兩處、三處貼在一起。過程中,不能出現重複的姿勢,在一定的遊戲規則內鼓勵創新。「真正的創新不就是在框架內突破、尋找新的邊界嗎?」温董事長這樣解釋規矩和創新的相對關係。而雲門教室,正是用大量多樣化的教案,有的建立規矩、有的突破規矩,讓孩子們在日積月累中,既找尋平衡,也尋求突破。

 

教案之外,温董事長特別提起:「在幼兒課堂上,我們要求孩子們穿鞋上課,但更大一點的孩子,進入兒童課程我們又請大家脫鞋光腳。」這是因為,孩子在34歲之前,多半是赤腳玩耍,這個階段是孩子學習社會規範的年紀,需要有所約束。但當孩子進入小學之後,學校社會越來越多的規則加諸在孩子身上,反倒需要學會擺脫束縛。於是,在從幼稚園升入小學的那個學期,雲門教室為孩子們特別舉辦「封鞋禮」——打赤腳原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舉動,卻從身體學習的過程傳遞這樣的資訊,願孩子們學會規矩,也學會打破規矩,不被規矩束縛。




——7歲在雲門教室上過課。

——這是那時的上課證,我一直帶在身上。

 

 

雲門的孩子

今年,雲門教室邁入第21年,最初或許因雲門舞集的盛名為人所知。漸漸的,原本只在舞臺上被人要求簽名的創辦人林懷民走在大街上,也開始有人帶著孩子迎上來,一邊問好,一邊跟孩子介紹說:「這位是你老師的老師,叫爺爺!」某種程度上回應了雲門教室創辦時的初衷:讓舞蹈從舞臺走下來,回到生活,回到每個人身上。

 

20多年來,每一天都看著孩子們長大的温董事長說,最快樂的事情莫過於「雲門的孩子」最終都長成了自己獨特、自信的樣子——有的成了舞者,有的和當年自己的老師成了同事,但更多人則是發展出了屬於自己的事業。有一次,温董事長在大學演講結束後,遇見一位戲劇專業大學二年級的學生對她說:「我7歲時曾經在雲門教室上課,」說著從皮夾裡掏出一張當年的上課證,「我一直帶在身上。」温董事長說:「我們試圖在做的,是改變大家對身體教育的想像。如果我們做得還不錯,或許可以改變一兩個世代,讓身體的影響力給他們帶來更多可能。」

 

4年前,雲門教室初到蘇州時,温董事長回憶說:「我們邀請家長在課前調查表上填寫報名原因,有的家長是期望雲門的課程能夠起到為孩子美姿美儀的作用。但現在,這個原因已越來越多地變成:我認同雲門的理念。」不過,畢竟只是4年,身體影響力,需要更多時間、更多人的參與,使其漸漸發酵,煥發出更多更精彩的可能。

 

原文刊載於 雲門舞集舞蹈教室微信公眾號(WeChat ID: cgdstw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