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囂的世界,為什麼你需要安靜?

半個世紀以來,世界的改變超乎人們想像,科技的進步改變生活,顛覆原有秩序與價值觀,多數人崇尚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佳的效率與最大效益,讓我們的生活無時無刻都很熱鬧。

從每天早上張開眼睛的那一刻起,訊息,信件,資訊如雪片般來襲。直到晚上入睡前,社群動態,網路消息依舊占據你的生活,讓人難以進入夢鄉。

每一天,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我們忙著用最少的時間,創造最大化的效益。主動積極,追求效率,鼓勵展現與眾不同的自我,已成為現今社會與教育的主流價值。而安靜,留白,內向與獨處,很容易被視為對生命不夠認真,太過浪費時間。

然而,當我們的生活中充滿目標、龐大的資訊量與各種喧囂。當我們忙著在日復一日多工思考該如何創造多贏的同時,卻往往忽略了身體的感受,忘記沉澱一下思緒,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最後,甚至連生活都失去平衡與秩序。

因此,在這眾聲喧嘩,大鳴大放的時代,你最需要的是安靜的力量。

幫助你的腦力,催化你的創意

安靜對現代人有甚麼好處?研究發現,安靜可以使腦細胞再生。麻省理工學院曾提出一項噪音研究,發現每天2小時的安靜,能讓成年大鼠腦中的海馬迴處(hippocampus)產生神經元新生的現象。

有趣的是一項針對血壓的研究也發現,在音樂之間插入2分鐘的安靜,比起「放鬆」的音樂,更能穩定人們心血管和呼吸系統,促進健康。

安靜的力量,同樣也展現在創造力上。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認為,作家必須獨處才能寫出最棒的作品。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J. K. Rowling)也展現出內向的特質,在安靜中創作。

在商業界,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William Henry Gates)每半年會讓自己停下腳步,空出「獨立思考週」,把自己關在家裡大量閱讀,重新思考。就連蘋果電腦發明人之一的史蒂芬.沃茲尼克(Stephen Gary Wozniak)也在自傳中提到,能夠安靜獨自工作,是創新的重要催化劑。

身動,腦動,心動,找回內在的平衡力量

《用安靜改變世界》一書中提到,展現熱情不一定需要激昂的文字或是豐富的肢體語言,如果你能強化自己的安靜,讓深藏在內心的火焰點燃勇氣,創造力與韌性,透過挑戰現狀,造成改變,安靜的力量能幫助你開創新局。

幾個生活上的小改變,有助於你發掘內在的安靜力量,例如:每一天都為自己保留一段安靜時間;與人溝通時應凝神傾聽,專注對話。或是拋開時時關注社群媒體的習慣,給自己足夠的留白。

同時,透過動身體開啟與自己內心的深度對話,經由身體學習來探索自我,以身體做為起點,促進大腦思索,用心感受,讓身體的精力收放自如,能動能靜,重新找回生命的平衡,展現最自在的人生。

不受主流框架,讓教養不一樣

以同樣的觀點看教育,現今主流價值的判斷最容易影響教育趨勢,也影響現代父母的教養態度。

近年來,幫助孩子成功的主動式教養正夯,讓許多父母熱衷於鼓勵孩子在學習上展現出熱情,主動與積極的一面,因為越是勇於展現自我,越容易在群體中脫穎而出,受到師長與同儕的重視。

但在鼓勵孩子主動外向之餘,父母卻容易忽略內向,安靜的潛在特質也有值得讚許的一面,所以有些安靜寡言的孩子,在群體中容易被認為參與感比較低。或是假設一家人出門,在路上遇見不熟悉的鄰居或長輩,孩子沒有主動打招呼問好,就好像就是不夠有禮貌,父母教養失格。

有時父母甚至會以比較,批判的口吻脫口而出:「你看看別人多大方!」「為什麼他都敢上台,你卻不敢?」這樣的對話不僅無益於親子關係,也讓內向孩子的成長蒙上陰影。

其實,安靜與內向性格的孩子較常將精力保存於內在世界,需要時間去專注考量問題,並以小心仔細的態度行動,父母只要耐心等待與引導,同樣能讓孩子展現出專屬於自己的精彩。

從動身體中陪孩子感知安靜的力量

迎接充滿未知挑戰的世界,該如何幫助孩子靜下心來學習?研究運動與大腦的權威醫師約翰.瑞提(John J. Ratey,MD)在著作《聰明學習靠運動》中提出,學習階段的孩子每天進行1小時的身體協調性運動,對學習有正面效果。體能越佳的孩子注意力越集中,越能靜下心來學習。

想培養孩子面對未來的能力,鼓勵熱情探索之餘,更要幫助孩子發掘內心安靜的力量,不妨就從鼓勵孩子從動身體開始,因為運動身體就等於是在運動大腦!

當然,想幫助孩子找到安靜的生活節奏,父母也要以身作則,在身體律動之餘也要安排平穩規律的相處時光,每天和孩子一起分享安靜的片刻。也許是一起看書,在晨光中一起靜坐,讓這些安靜且溫馨的親子共處時光,撫慰彼此的心靈,在愛中陪伴孩子成長,蓄積擁抱未來的力量。


創新,跨領域的再生能力

創新,從哪裡來?在全球的高校中,有了新的答案。

這年頭,大學生活已經不是讓人開心玩4年,為了增強未來的競爭力,大學生必須突破自我,學習第二專長。

「科技與社會變化這麼快,任何一個領域的知識生命期都不會很長,可能你才畢業5年,卻發現學的東西都過時了。」臺灣大學前任校長李嗣涔分析。

跨領域時代來臨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產業週期變短,單一專業的訓練已經無法滿足產業需求。尤其當世界無國界,科技持續顛覆各種商業模式時,創新,不會只在一個領域中發生。因此,「跨領域時代」已經來臨。

所謂的跨領域,是指同時具有2個或2個以上專業(或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甚至可以打破學業與或專業的界限,像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間的複合,多種專業之間的複合。

為讓學生從知識的學習者,躍升為知識的創造者,跨領域的學習,成為當今高校的學習主流!為了提升傳統學制的彈性,避免各系所的分際過於僵化,就連教育部也編列預算,補助各大學開設跨領域課程。許多大學也開設「創意創業學程」,協助學生在跨領域中激盪創意,隨時掌握社會的新興脈動。

21世紀後越演越烈,競爭力的出線,在於「跨界」成功,兩方通吃,已經發展成多技能、雙主修了。下一個風潮,將繼續再往前推演,從養成的學習階段,就開始「跨領域」,汲取更多的養分。

跨領域的學習,首要,當然是能嫻熟掌握第一專長,接下來,再引入第二專長的學習。除了學習的內容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高度的好奇心,努力去探索各種知識,儘量為自己製造機會,透過課程,活動,研習,參賽,團隊互動來擴大視野,從中瞭解自己的興趣,做定選擇後,隨即展開有系統且深入的學習。

先融合,再創造

20年前,全球藝壇吹起「融合風」(fusion),大抵還是同一藝術種類的融合;餐飲界也興起「複合式」餐飲,基本上也在同一領域,掀起了「融合再創造」的風潮。而這融合,就是跨領域。

綜觀現今體制內或體制外的教育現場,有越來越多人正視且鼓勵學生,家長,老師,甚至社會大眾,將多元學習視為一個敲門磚,找出自己有興趣和相信的事情,付出熱情,勇敢學習。就如英國勞動部的大膽預言:「10年後的工作,有65%現在還沒被發明!」跨領域的放射效應,將產生無數的創新與再生,足以影響未來的世代。

就未來產業而言,擁有世界觀,強大的自我學習能力與培養綜合多元的能力,是決定這個人是否為人才的重點。而培養綜合多元能力,就是別把自己局限在某個框框中,所以許多企業盛行將職務輪調重組。這種職場的跨界,無形中催生了學習的契機,更可貴的,是將自我專長帶入不同部門,產生新觀點,為企業帶來更多的活力與創新。

多種創新,改變全世界

快速變遷的社會,已非單一專業知識就能完全掌握,像是人們不可或缺的手機,就是最典型的跨領域產品。

科技,改變了人類生活,iPhone的發明,更改變了人們使用手機的習慣。捨棄按鈕式的撥話,iPhone可以在螢幕上多點觸碰,在螢幕上打字,滑動解鎖,手機下載影片,快速捲動網頁,兩指放大縮小相片,指紋辨識。iPhone的創新,開啟了智慧手機的無限可能。

iPhone跨界結合光學,聲學,電學,資訊,設計等多領域,同時改變了全球產業的風貌,除了科技業,電信業之外,甚至改變了音樂界,出版界,零售業……這是跨領域的極致,無疑的,也是創新的標竿。

從手機,拉近一點,回到聲音本身。近年來,各國爭相研製最安靜的武器—「次聲武器」,這是藉由發射頻率低於20赫茲的次聲,與人體產生共振,造成身體損傷,成為最新的概念武器。

除了武器,超過2萬赫茲的極高頻率聲音,也可作為醫學上的超音波治療,這是最新的「海扶刀」治療法,不需要切開皮膚或穿刺,運用超音波就可消滅體內腫瘤,同樣的方法,它也能消除局部脂肪,成為新興的減肥療法。

此外,聲音的傳導也有了創新作法。上海有家咖啡館,坐在不同位子上可以聽到不同的音樂,但是空間完全不用切割,這桌放貝多芬,那桌放柴可夫斯基,就是使用「定向型傳聲法」,將聲音傳到指定的地方,成為一種創新的突破。

不只iPhone與聲音搞創新,顛覆傳統衣著的功能,紡織業也與物聯網做進一步結合。一家芬蘭的織品公司peak+,將運動織品與感測器結合,從APP的開發,到運動資料的追蹤分析,全部一手包辦。比起運動手環與運動手錶,把衣服當成穿戴裝置,更能「貼身」追蹤個人的生理狀態。

此外,臺灣的糕餅業「日出」,除了生產鳳梨酥與乳酪蛋糕,更在包裝與行銷文案上,展現強大創作力。像是杏仁酥盒上印有「聰明在於讀書,幸福在於吃糖」,業者也將糕餅包裝成書籍,書腰上引用電影《斷臂山》名句:「我希望我知道如何戒掉你……」直接打中人心。

由此可知,跨界融合,確實是提升創造力的重要因素。只要我們多一點熱情,抱著開放學習的態度,一定能讓創意源源不絕冉冉而生。


身體觀點

創造每個人的創造力

創造力,不是藝術家,建築師,或發明家的專利,每個人都擁有。每天醒來,決定要穿什麼衣服。跟別人互動時,用字遣詞該怎麼使用。晚餐的餐點,要怎麼料理,或是要怎麼吃。有所欠缺,會想DIY還是買現成的……都是創造力的表現。

興味盎然的生活,或乏味平凡的人生,只取決於:你想要如何選擇,創造出獨特的自我,編寫專屬的生命故事。德國洪堡大學的創辦人威廉.洪堡(Friedrich Wilhelm Christian Carl Ferdinand von Humboldt)說:「探索與創造,乃是人類所有追求的偉大核心。」想要擁有源源不絕的創造力嗎?來看看不同年紀的創造力祕訣──

【學齡前:滿足創造的本能】

創造力是一種本能,是孩子對世界的回應。隨著小小孩探索世界的腳步出發,把世界當成展開的百科全書來研讀。給孩子充分的遊戲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在其中盡情扮演各種角色,模擬各種生活情境。

陪著他探索各種藝術的美好,文學,音樂,繪畫,各種手作DIY,透過這些創造性的藝術活動,提供孩子另一種「語言」,來表達自我,紓發情感。

養成樂於動身體的習慣,讓孩子透過身體去探索世界,用身體來感受,模仿與創造,試著用身體和語言來表達自我,在世界留下自己的註腳。

【學齡後:精進孩子的創造力】

學齡後階段的孩子,面對學習變成大量的記憶背誦標準答案,更需要爸媽陪著孩子活化課本的知識,身歷其境親手操作,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建立對知識追根究抵的習慣與能力。

常常動身體,讓孩子對於生活尋常事物有不同的體會,感受與想像,保持對生命的熱情,永遠不停止對於世界的探索,面對新事物的學習力也更加廣闊。

針對孩子的喜好,提供量身打造的課程或引導精進創造能力,獲得一生興味盎然的嗜好與創造空間。每天給孩子「留白時間」,發發呆,無所事事,做做白日夢,讓他有機會把吸收的訊息沉澱,發酵,成為創造力的基礎。

【青少年:探索自我,釋放創意】

在精力最充沛的青少年時期,學校課業壓力越來越大,動身體的機會就越來越少。積極找出動身體的時間,讓身體回到生命初期那般自由自在,解放沉重的身體和心靈。

熱血的青春期,也是創造力的爆發期。養成脫框的勇氣,不要人云亦云,對「大家都這樣做」的事,保持好奇心,想想「還可以有不同的作法」,找出自己的觀點。開始一個人的旅行,把自己拋向未知,在和世界對話的過程中,探索自我。

【成人:每天動一動,重啟身心連結】

當所處環境聲音越來越多,人際關係越來越複雜,忙與茫讓生活變得無奈與無力,成家立業的成人,更需要回歸初心,在創造與安靜中,找回活生生的自我。

只需要一點點改變,讓自己的身體動起來。

不論你選擇哪一種運動方式,甚至只是簡單的走走路。讓自己安靜一下,「重啟」身與心的連結,你的大腦和心靈也會跟著轉動,感受力和覺察力開始甦醒,每天創造一點不同,讓世界更美好,生活更加興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