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學會的,誰也拿不走

健康 快樂 成長

洽詢課程

讀身體

專家觀點 / 雲門教室

讀懂身體的編碼,陪孩子快樂成長

 

專訪 陳嘉玲醫師

現職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長庚醫院兒童復健科主任。專長領域為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評估與復健,腦部病變疾患(如腦性麻痺、頭部受傷、腦中風)復健,運動控制及步態分析

 

俗話說:「大雞慢啼。」長庚醫院早療中心的陳嘉玲醫師提醒:「發展遲緩兒童的比例是6~8%,也就是100個兒童裡,會有6到8個遲緩兒。以一般幼兒園每班20~30個學生,一班可能會有1或2個發展比較慢的孩子。」

 

翻身,坐起,被逗得咯咯笑,牙牙學語,這些讓爸媽倍感甜蜜喜悅的記憶,同時也是成長發展的重要里程碑。0~6歲是幼兒發展的黃金期。幼兒的發展,如同種子發芽,需要陽光與雨水的滋潤,需要透過與世界與大人的互動,點滴累積身體的能力,建立對生活的種種認知。

 

良好的親子互動是發展關鍵

 

平時爸媽應該多加透過親子互動,提供適當刺激與回饋,幫助孩子建構感覺,認知與大腦的連結網絡,依據孩子的心智年齡與發展,提供不同的活動,幫助孩子好好發展。

 

 

刻意安排活動,聽起來真是麻煩?其實不然。陳嘉玲醫師建議以「日常作息為基礎」安排和孩子互動,根據每日作息時間,吃飯,外出,親子互動,睡眠時間等,有意識的將優質互動融入生活。舉例來說,讓孩子練習自己刷牙時,可以跟孩子說:「紅色牙刷是你的,媽媽是用紫色牙刷,一起來刷牙,上下刷一刷,左邊刷一刷,右邊刷一刷。」過程中,孩子不只完成刷牙的精細動作,還增加了方向和顏色的認知。當孩子洗澡時,可以透過塗抹皂沫的粗大動作,藉機認識不同的身體部位,讓皮膚感受水的流動速度與觸感。

 

陳嘉玲醫師特別提醒:「很多家長,幫小孩做得太好也太多,反而剝奪孩子自我學習的刺激與動機。久而久之,孩子會過於仰賴爸媽,另一方面,也失去培養獨立自主的機會。」

 

補充發展能量,給予動身體與交朋友機會

 

多年來關注孩子發展的陳嘉玲醫師,曾在臺北市,新北市和桃園市幼兒園,大範圍替孩子做CCDI量表的評估:「CCDI量表,是兒童發展量表的總稱,針對6個月~6歲3個月大的兒童之身心發展情況,進行初步篩檢而設立的評估量表。它的常模是民國70年代所建立,剛好可以看出孩子發展能力的轉變。當商數值為70~80間時,表示發展情況處於邊界區內,當低於70以下,表示評量區辨出兒童的發展情況為遲緩。用這個常模來評估現在的小孩,在粗大動作和人際互動的發展,低於過去年代商數值為70~80左右的孩子,。但精細動作和語言發展向度,卻能遠高於過往的孩子,達到110~120左右。」

 

 

能力的發展速度與變化,恰巧反應出現代孩子的生活環境,偏向靜態坐式生活,像是手作玩具或課程,3C產品不離手等等,提升精細動作的功能,卻也逐漸喪失語言能力發展,又因少子化,缺乏同儕互動與刺激。

 

為了讓孩子均衡發展,可以多提供孩子從事粗大動作的活動機會。依據孩子的年齡,提供適齡的活動刺激,比方說,2歲的孩子可以雙腳跳,3歲的孩子可以單腳跳。多帶著孩子到戶外活動,盡情的奔跑跳躍,促進粗大動作的發展。

 

另一方面,從孩子2~3歲開始,試著讓他參與適齡的親子課程或遊戲課,結識同齡的小朋友,提升人際與溝通能力。對爸爸媽媽來說,觀察孩子與友伴的互動過程,留意自己的孩子在語言,肢體和認知能力,是否有明顯落後的狀況。

 

熟知發展里程碑,留意孩子各項發展速度

 

除了透過同儕互動觀察,陳嘉玲醫師建議爸媽可參考醫療院所裡的「兒童發展里程碑」資料。「發展」簡單來說,就是孩子隨著年齡成長與環境(家庭,朋友和文化)互動,逐漸成熟的身體能力和心智能力。而「發展里程碑」是每個年齡層多數75~90%兒童所具備之能力,是一般用以觀察孩子是否有發展遲緩現象的依據。

 

 

從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認知,與人際能力,替孩子做評估,除了參考家中的「兒童健康手冊」的發展指標,網路上也可以搜尋到更加詳細的資料。此外,在每次定期施打預防針時,醫護人員也會替家中小寶貝做最簡單的篩檢,像是手腳的抓握能力,能否可以注視正在說話的人的臉,做為粗階的評量。

 

自孩子呱呱落地,養育過程始終無微不至,卻也別忘了關切孩子身心發展的速度,但爸媽也不需要過於焦慮。如果覺得孩子的發展較慢,可以就近到附近的聯評中心或評估醫院,請專家進行專業的評估,從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心理治療等,進行整體性的判讀。

 

「如果只是輕度遲緩,及早介入治療,把握3歲前黃金療育時機,孩子的發展就能接近正常兒童。」早從民國八十幾年開始參與早療工作的陳嘉玲醫師,一路走來,看到發展遲緩兒的可愛,家長和孩子的辛苦,同時也看到了改變的希望。

 

 

 

  • 臺灣早療服務正積極彌補城鄉與社經差距

二十多年來,在政府,醫療機構與民間團體的努力下,臺灣的早療機構越來越多,包括中央的聯合評估中心,各縣市的發展評估中心與評估醫院,都能提供最專業的評估。在篩檢部分,也透過宣傳與兒童相關工作人員,比方說,家長,幼兒園老師或保母以及施打預防針的醫事人員,透過制式的檢核表,確認孩子的發展速度。

 

目前在早療服務部分,陳醫師認為:「需要積極彌補城鄉差距,讓低社經地位家庭的遲緩兒,在黃金治療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比方說,臺北市可以評估和治療的醫院和診所很多,家長和孩子能接受到的服務也相對較多,但如果在偏鄉或山區,早療的醫療資源就比較缺乏,而當家長為家庭經濟奔走時,也比較不可能發現孩子的問題,定期回診成為一大難題,也是我們還需要努力的方向。 

 

 

 

 

 2019年《春動》刊物 

為身心,鋪陳堅韌恆久的平衡

名人聊天室

學員專訪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