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算待在雲門教室板橋館的日子應該接近五年了,應該是我這輩子除了學校體系外,待最久還畢不了業的課外教育機構,而且還是陪著小孩的,日子久了,突然會有些話梗在心頭。
其實心裡一直覺得雲門教室是蠻奇妙的存在,不太知道在學什麼。
當初兩歲多的老大想尋找一個家庭和托幼以外的互動成長場域時,在坊間音樂教室和雲門教室中做選擇,後來選了不太知道在學什麼又相對抽象的雲門教室,當然年輕時候在兩廳院廣場外枯守戶外公演可能也是個潛移默化的原因。
其實「不太知道在學什麼」這點對我是蠻重要的,畢竟不是想讓小孩學才藝,只是希望他們在家庭學校外,能有個相對模糊中性卻具有深層底蘊的地方一起陪伴長大,覺得雲門教室恰如其分的剛好,就像當年在廣場上看《九歌》和《流浪者之歌》,真的看不太懂,卻又好喜歡,還有點點莫名感動。
一直陪孩子上雲門教室好久後,才慢慢知道「律動」這個詞,但還是不太習慣,自己陪同或是觀察到上課過程中感覺比較像是:讓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想像並擺動自己的身體,然後感受它,和它溝通互動,習慣它,理解它,和身體一起長大。覺得這種感覺還算舒服,做為觀看者比較難聯想到「律」這麼嚴肅的詞。
可能因為課程設計與教室空間的取向的關係,雲門教室休息區中陪同等待甚至參與的家長甚至「家庭成員」不少。除了家長外,尚在胎中待產的胎兒,強褓哺乳中的嬰兒、學步探索的小孩。
包含自己在內,周遭很多家長都是懷著或帶著新生的弟弟妹妹,在教室看課窗前探頭,在長凳前學步,擁抱剛下課的哥哥姐姐,甚至跟著一起進教室互動探索。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下跟隨著哥哥姐姐的腳步,成為下一代的學員,自己也是完整經歷了從胎動到律動都發生在雲門教室裡的過程。
其實同期間孩子也在上著坊間的音樂教室,不過可能因為沒那麼才藝的關係,這種從胎動到律動的潛移默化世代交替的現象好像只看到在雲門教室發生。
自己一開始也只是想在學校與家庭既有體制架構外,額外找一個單純中性的環境。能在慌亂長大的過程中,有個小小的空檔,不用寫學校的作業,不用學才藝,不用理會家長的絮叨,能好好觀察陪伴自己慢慢長大的身體,在動作間專注舒服的擺弄身體並任其延展,感受身體想傳達給自己的,在動作的過程中放空或是遊走自己的意念,在過程中慢慢熟悉身體這個夥伴,一起靜默,一起暴衝,一起去完成某個讓自己開心的事情。當然這些描述一開始源自於自己的想像,但在跟著進教室上親子律動課後,感受卻很真實。
在教室的看課窗外,可以隱約看到老師因應各年齡階段的小孩安排不同的動作與想像,透過肢體去選染一抹顏色,去沉浸一道風景,去釋放一段情緒、去詮釋某段旋律。看課窗前的家長多伴隨沉默,似乎也不太需要去問懂不懂,嘴角盪起的淺淺微笑就已足夠,恍然間,會想起那年兩廳院廣場戶外公演時的夏夜晚風。
某些時候,這樣「不太知道在學什麼」的雲門教室的確提醒了我一些東西,五年多不算短的家長旁聽生涯,不同階段來自老師的提醒有兩次。
第一次是孩子剛上學校自我意識在環境變動間逐漸長成之際,老師注意到了孩子在肢體上日益生硬的表現和神情中剛強的應對,主動提醒了觀察到的現象,表示孩子逐漸明確的自我意識可能在家庭或學校面臨了新的適應或摩擦問題。
第二次是老師觀察到孩子在多次用肢體詮釋新詩時,孩子點到為止的呈現明顯少了應有的樂趣與活力,進而提醒我關心孩子對文字這種呈現形式可能較陌生且不熟悉。
事後仔細去回想,老師的提醒觀察多於判斷,更多的是基於長期了解對變化細節的觀察。
在聽到老師的提醒時,心裡頭是震驚的。當然家長這個角色本身有所盲點或偏頗是正常現象。不過在教養上,自己做為家長還是有不少問題,不管是父子間鬥氣的冷戰衝突,或是對閱讀習慣的忽略。
對於這樣的提醒,做為陪同參與的家庭成員甚至是事件當事人,很難僅僅只用感謝或自省來形容或表示,不過做為家長,自己真的銘記在心。
畢竟一開始的初衷就是不太知道在學什麼,所以也沒期待小孩待了雲門教室可以變怎樣,也的確真的沒變怎樣。不過,日子就久了的確偶有驚喜,「原來,他也可以這樣」。
寫得太長有點不太知道怎麼收。
自己好像一直沒認真問過小孩喜不喜歡雲門教室板橋館。
不過有天離開雲門教室後帶孩子們去北美館,他們似懂非懂上竄下跳的陪我看台灣建築特展,在關於民生社區公園生活型態的播放影片展區他們大叫「那邊也有布卡蛙」(雲門教室的吉祥物),我認真陪他們看了好幾遍影片播放,找到鏡頭中穿著灰褲綠衣的孩子們在社區公園攀爬的身影片段。
不只在美術館展區素材中,下課後在賣場中,圖書館裡、草地上,孩子們興奮的辨認不同場景的相同族群 :「 小孩布卡蛙」。
他們和我們一樣,同樣也是離開教室後,穿著布卡蛙綠衣繼續去探索生活的身影。一樣的灰褲綠衣,相仿的心情,清晰的辨認某種「小孩布卡蛙族類」的驚喜認同。我想,他們應該還算開心。而自己做為整個過程中陪伴的家庭成員,就好好負責銘記然後低迴過程中的點滴。
其實自己覺得很幸運的是雲門教室板橋館的筱蟬老師,私自覺得:她在悉心經營付出的過程中,也收穫了好多從胎動到律動的豐盛點滴。長時間下來的悸動和洗禮,對她,或是對一起參與期間的家長和孩子們來說,也算是一種 「一起長大」 吧。
對一切,我都蠻感激的。
最新活動
深度體驗
情境式引導的專業雲門教室律動老師,現場帶您深呼吸,覺察身心,與自己的身體進行一場親密對話。在舞動中累積身體財富,擴展心靈版圖。在獨舞中、共舞中發覺不一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