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集「身體小宇宙Podcast」,很開心邀請到剛忙完「AI時代,為自己而學:2024教育創新國際年會」的《親子天下》總編輯陳雅慧,與雲門教室執行長謝明霏一起聊聊這個家長們相當關心的議題。


對談過程中,我們驚喜發現,雅慧總編的孩子也曾在雲門教室受過「生活律動課程」的滋養!從家長暨媒體工作者的視角,雅慧總編針對「AI時代,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動機」提供了許多充滿啟發的觀點。


爸爸媽媽們如果只有10分鐘的空檔,歡迎收看以下摘要精華:

有學習動機,才能運用AI幫自己加值

人工智慧科技的發展,用「日新月異」來形容毫不為過。《親子天下》採訪的多位專家皆指出,2023年是「生成式AI」元年,2024年則已進展到「人機協作」元年。

寫文案、寫程式,甚至是同步口譯,過去這類需要高度專業知識才能完成的工作,因為AI而變得簡單。

 

現在,你不必是工程師,只要會說話、會打字,就能與AI溝通,為你的學習、工作及生活所需,取得至少80分的成果。也因此,AI時代是一個80分才及格的時代,我們都要學習運用AI工具幫助自己加值。

 

AI工具越來越普及,功能與選擇也越來越多元,當學習資源與技術門檻已不是阻礙,真正back to basic的關鍵問題變成是:那你要學什麼?

 

其實,「AI」就像是一個聰明的導航系統,但只有「人」才知道、才能決定方向要如何設定。所以AI時代,為自己而學習的「動機」非常重要──但是「動機」要怎麼教?

在「生活律動」學會的,AI無法取代

動機很不容易教。雅慧總編認為,父母的身教非常重要。父母能不能帶著孩子去啟發生活的感動?對生活有感動,才會對生命有熱情、對學習有動機。

 

雅慧總編的大兒子,小時候也在雲門教室上「生活律動」。她觀察,「生活律動」教的是一種對生活的想像,而不是特定舞蹈種類的專業技巧。比方說,老師會引導孩子想像自己是一隻小青蛙,那青蛙會怎麼跳?想像自己是一朵雲,那雲朵會怎麼飄?


 

另外,「生活律動」也是透過「身體」學習認識自己的方式。雅慧總編說:

 

「我們這一代的父母,小時候都是透過成績與分數在認識自己。慢慢長大後才發現,考上哪一間學校?在哪一間企業工作?,這些都不是定義自我價值的唯一尺規。

 

就像我年輕時,很嚮往成為像某某某一樣優秀的總編輯;直至現在我才明白,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總編輯?我的信念、我想要傳遞的價值是什麼?這些問題的答案,必須由我自己來想清楚、做決定,沒有任何他人或AI工具可以代勞。」

無形的滋養,陪伴孩子走到更遠的未來

雅慧總編指出,過去,優秀的記者只有一種定義;但是在這個時代,無論你擅長的表達媒材是文字或影音、是深入的長篇或輕薄的短篇,都可以找到適合承載的媒體。數位科技的發展為人類帶來新挑戰,卻也創造了多元的舞台,讓不同特質的人都有機會發光。


因此,最後,一切還是回歸到那個基本而關鍵的提問:當時代變化如此快速、可能性又如此多元,我們是否足夠認識自己的特質?是否對生命保有持續探索打磨、自主學習成長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