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動是什麼?】雲門教室竹北館家長:上律動課,其實就是在擴大孩子的舒適圈

挑戰能促使孩子成長,但不必然要透過自我逼迫、克服害怕來達成。「舒適圈」就跟身體一樣,是充滿彈性與包容性的空間,具有由內而外去擴大的潛能。

#律動是開啟身體潛能的鑰匙

都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回憶自己的成長過程,你覺得是苦多於樂,還是樂多於苦?


你是否想給孩子一個自由玩耍的快樂童年,又擔心他失去競爭力、輸在起跑點,無法在瞬息萬變的未來找到生存的立足點?


挑戰能促使孩子成長,但不必然要透過自我逼迫、克服害怕來達成。



雲門教室資深教學老師游文菁分享,曾有一位家長有感而發地表示:「讓孩子上律動課,其實就是在擴大孩子的舒適圈」。


在「生活律動」的視角中,「舒適圈」並不是一種限縮僵化的範圍;「舒適圈」就跟身體一樣,是充滿彈性與包容性的空間,具有由內而外去擴大的潛能。


自然而然就進階了!讓潛能快樂綻放的引導技巧


舉例來說,在雲門教室,我們不是教孩子跳一支舞,而是邀請孩子:


想像現在我們一起在海裡游泳,游~游~游~游得很好耶,那你會跑步嗎?我們一起來跑一下,跑、跑、跑......



接著我們來跳高好不好?跳!跳!跳!那現在我們可不可以把「游泳」加「跑步」加「跳高」,三個動作串在一起做做看?


做得很好啊!那現在我們可不可以把「游泳」變慢一點點,用最快的速度「跑步」,選一個你喜歡的速度「跳高」?



從孩子認知自己本來就能做到的動作出發,加入一些變化,律動自然而然就發生了。



透過融入想像力與漸進式的引導,孩子無縫接軌地做到身體的變化,體會到了自身的可塑性與潛能。



擴大身體舒適圈的同時,也是在擴大孩子對於新事物、新挑戰的接受度。


正向看待舒適圈,安全感是孩子向外探索的基地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在《失控的焦慮世代》書中指出,安全感是孩子向外探索的基地。


其實,舒適圈就是一種內在的安全基地,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能不能了解自己在什麼狀態下可以好好放鬆、覺察什麼程度的壓力是現階段能承受的臨界點,並且知道何時該停下來休息一會,是非常重要的學習。



「我兒子今年高三,他告訴我,考完試的時候,學校都會把通往頂樓的鐵門鎖起來。」


文菁老師心疼地說:「生命內在的彈性真的很重要,但是要擁有擴大舒適圈的彈性,基礎是對自己有認識與覺察。最怕的就是一味向外看、追求突破,卻忘了回過頭來整理自己的感受與想法--你做了那麼多,你的感受是開心或不開心?你知道你最在乎的是什麼、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嗎?



如果舒適圈是一個圓形的點,那麼「生活律動」給予的養分,是引導孩子今天試著伸出一隻腳、發現自己可以拓展成一條直線,明天張開雙手雙腳,發現自己還能將點拓展成一個面。


重點是,這些向外的探索都是從自我認識的圓心出發,是在內核清晰、重心穩定的狀態下所創造出的變化,而不是為了競爭的輸贏隨波逐流,終至迷失沒頂在時代的快速演變中。


自我覺察不是才藝,是讓生命充滿彈性的成長養分


文菁老師與兒子聊天的過程中發現,他的同學有許多到了高三仍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只能透過成績來選填大學科系。


她想,如果十幾歲了仍然不認識自己,因而將做選擇的權利交給外在標準,我們的教育是不是忽略了什麼?在這個學習資源充足、選項也豐富多元的時代,真正該投入資源去給予孩子的核心養分又是什麼?



文菁老師認為,「生活律動」不是才藝,不是學科,無法透過證照或成績去評量,但「生活律動」提供的是一種「自我覺察」的成長養分,養分充足了,孩子內在的潛力特質才有能量展現。


「能讓孩子自己做決定的前提是,要先認識自己的能力,才知道有多少能耐去為選擇負責。」



身為孩子生命啟蒙者的我們,若能從起跑點開始,引導孩子在一次次向外探索、向內對話的反覆整理中,累積對自我的細膩認識,發展出持續擴大舒適圈的彈性,那將會成為這個生命能夠自信穩定地立足世界,讓潛能得以寬廣發展的基礎!

深度體驗

送自己一份一輩子的身體禮物

情境式引導的專業雲門教室律動老師,現場帶您深呼吸,覺察身心,與自己的身體進行一場親密對話。在舞動中累積身體財富,擴展心靈版圖。在獨舞中、共舞中發覺不一樣的自己!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