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聲喧嘩中,傾聽身體的低語

夏天是個眾聲喧囂的季節。不只窗外的蟲鳴鳥叫,或路上車輛呼嘯與冷氣機轟隆作響,還有24小時不停播的各種新聞媒體,無法辨識真偽的社群內容,以及立場相異的各家論述,入耳都讓人不由自主覺得浮躁。

然而,儘管各種聲音百家爭鳴,但聲音專家Julian Treasure在TED的演說中卻直指:「我們正在失去傾聽的能力。」

什麼是傾聽?他簡單定義為「從聲音中找出意義」。根據統計,在人類溝通行為中,有60%的比例在傾聽,但聽到的內容中只有25%被保留下來,而且這樣的情況正在逐漸加劇。

聲音太多 容易斷章取義

Julian Treasure分析人們失去傾聽能力的理由是「聲音太多」,環境周遭隨時充斥的聲音與資訊,會讓人覺得不耐煩,沒有人願意多聽,於是只願意摘取某些片段。當然,這些被聽見的片段往往是比較大聲的,嘈雜的。久而久之,安靜,含蓄,低調的事情很難被注意到,而人的感官也越來越麻木,斷章取義成為溝通的常態,他強調:「這樣的結果是很嚴重的。」

的確,大腦神經科學家們累積多年研究結果發現,當生活中塞滿各種資訊,待辦事項,感覺煩躁時,大腦就會自然採取過去最習慣的模式來處理外界訊息,因為這是最不耗能的方式,也是身體的本能反應。

如此一來,卻會使得大腦神經元突觸不再生長,思考方式慢慢僵化,各種感官隨之封閉,專注力,記憶力跟聯想力連帶下降。而且經常覺得腦子像是隨時繃緊的發條,不僅無法思考,無法學習,甚至連理解身邊的人事物都有困難。

尋回專注能力 傾聽身體聲音

這幾年臺灣興起運動風,其中的原因之一是運動能夠活化大腦,增進思考能力,讓思緒恢復清晰。臺灣體研湯岫璇老師在長期教學經驗中觀察到,在現代生活中,很多人都已經失去專注能力,就連安靜下來慢慢感受呼吸都很難,「很多人以為運動就是拚命動,拚命流汗,不斷追求刺激感,」她說:「但運動不是那樣的概念。」

教授Pilates與Gyrotonic多年的岫璇老師指出,運動不只是流汗,做高難度動作或不斷挑戰極限,而是一個整合身心靈的概念,「身體的姿勢,體態與情緒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運動時,心必須進到身體裡面,」她強調:「如果學會與身體溝通,身體就會以正面的能量回饋你。」

正面的能量包括各種感知的恢復,也包括重新找回專注力,感受內在自我與外在世界的能力。過去很多人運動只談消耗的卡路里,鍛鍊肌肉的位置,肌耐力等「科學的」數據。但隨著對於身體更深入的研究與認識,21世紀的運動研究發現,身體是心的反射,心是身體的主宰。這個對運動的重新定義,開啟了對於身體的新視野。

不只用耳聽 開啟所有覺察力

運動,不再只是加速的心跳與狂飆的汗水,而是身心靈的全然專注,也是開啟內在覺察力的開關。至此,也會發現其實「傾聽」並不受限於聽覺,而是專注的觀察,感受與體驗。

傾聽,也不只是聽外面的聲音,更需要先向內聽,傾聽自己當下的感受與知覺。如果能將「傾聽」從聽覺延伸到各種感官,不但讓感官知覺的能力更均衡,敏銳,還可以提升自我內在的覺察力,強化與面對處理各種人際關係。當不再受限於忙碌喧囂的外在限制時,傾聽將會讓人再次認識自己,也能以全新的視野傾聽身邊的一切。

擴大生命視野 聽見全新世界

那麼,究竟要如何學會傾聽?Julian Treasure說首先要學會沉默,時間不必長,只需要3分鐘,專注聆聽「靜」的聲音。鋼琴家李明蒨也曾經出功課給一位高中生,要他去聽「植物的歌聲」,這孩子幾經摸索,終於感受到坐在山林樹木間,安靜時腦中浮現出來的音樂,李明蒨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很多天賦,讓自己靜下來,就能浮現出來。」

唯有安靜才能專注,而專注時才能真正「聽見」我們生命中重要的意義。如同Julian Treasure所說的,想要充分體會生命,必須透過傾聽來連接在我們身邊的時間與空間,連接人與人的彼此理解及包容。

如同臺灣知名的野地錄音師范欽慧所說:「當你聽見的聲音愈多,你感受到的空間也就不一樣,連帶的,你觀看的角度也開始和別人不一樣。」細心傾聽,將會看到世界的嶄新座標。


大人世界裡,沒有說出口的愛與關懷

下班後,客廳沙發的兩端,你低頭滑手機,她按著遙控器,你回訊息,她追劇。同個屋簷下,生活的日常卻讓彼此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親愛的,我想讀懂你的心!

每天坐在辦公室,感覺又累又疲倦,所以放假時不喜歡老是逛百貨公司吹冷氣,更討厭人擠人,你以為這些情緒和習慣,最親密的另一半都懂。妳常常覺得莫名其妙又委屈,平常這麼忙,難得放假就應該一起走走逛逛,互相陪伴,但他總是一臉勉為其難。親愛的,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讀懂你的心?

面對忙碌的生活,現代人想完美扮演好各種角色,卻常常和另一半互相指責或陷入冷戰,雲門教室執行長温慧玟分享觀察,「因為我們的腳步太匆忙,沒有時間停下來聆聽,關照自己的需要,當然也沒有足夠的能量去體貼另一半的需求。」

大人的世界裡,總是充滿沒有說出口的愛與關懷。想聆聽了解另一半,不妨先多撥一點時間給自己,動一動,放鬆緊繃的身心,學習聆聽自己的身體,其實身體放鬆了,親密關係之間的劍拔弩張,自然也跟著更放鬆,更美好。

在呼吸間,找回身體的美好感覺

面對工作與生活壓力帶來的疲憊感,放鬆身心的第一步,就是聆聽自己的身體,雲門教室「生活律動」老師蔡依潔指出:「我們可以透過放鬆和呼吸,感受到身體的需求。」讓融合東西方身體哲學和舞蹈的精華,帶領著即使沒有舞蹈基礎的大人,都能和孩子一樣,自在與自己的身體對話,找出美好的身體韻律感。

從現代人最緊繃的肩頸與腰背開始,一節一節放鬆,以集中意念的方式調整呼吸,因為呼吸是身心溝通的橋梁,在吐與吸之間,能帶動身體能量,當呼吸調順了,就會帶動全身筋絡,自然感受內心愉悅放鬆的情緒。

接著,展開身體平衡,重心移轉的練習,「在充滿想像力的氛圍中自然律動,讓身體感官慢慢打開,聆聽身體的需求,感受內心世界。」蔡依潔老師笑說。

當你親身感受律動帶來的美好感覺,最後是安靜的,將外放的精力緩慢收回,讓身體在動靜間找到完美的平衡。

練習找回和另一半的親密感

人一生中最親密的伴侶,不是別人,是自己的身體。當你學會愛自己的身體,充分聆聽,才有足夠的能量去愛別人,當面對生活中的工作壓力或家庭責任時,也才會以更積極,更成熟的態度去面對。

自己身心滿足了,自然會把這份能量散發給旁人,特別是自己的親密伴侶。「我們相信懂得和自己身心對話的人,也懂得感知另一半的溫度。」蔡依潔老師分享默契培養和親密關係維持的關鍵,就是懂得聆聽並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

聆聽與表達需要練習,在動身體的過程中,建立起和自己身體的親密感,感受內在的愉悅與自由,也找回失落已久的親密感。

放慢呼吸,舒壓生活

緊張,1秒鐘就上手。放鬆,卻可能是一輩子的練習!

在生活中不自覺累積的壓力,常常也是身心健康的元兇。一起來調息,調心,調身,只需1分鐘的練習,就能送走煩憂,迎來快活。

跟我這樣做:

  1. 把專注力帶回呼吸
    工作中,搭車時,做家事的期間……甚至休閒時刻,都可以讓意識專注在呼吸的流動上,感覺到吸氣與吐氣,立即有安定心神,放鬆情緒的效果,還能提升做事的效率喔。
  2. 放慢呼吸
    如果我們觀察自己的呼吸,會發現呼吸是斷斷續續的。放慢呼吸,呼吸就綿延不斷,提供身體最佳的能源補給。如同一輛車,斷斷續續的踩油門,引擎的消耗就比較大。斷續的呼吸狀態,也增加器官的負擔,加快衰老。

呼吸順暢了,心血管的運作漸趨和諧,全身的神經系統平衡穩定,心情也跟著放鬆平和,這麼天然,有機的保養品,怎能捨棄不用呢!


懂聆聽,擅表達,讓你的精彩被看見

在職場中,想成功擄獲客戶的心,完成上司交付的命令,成為受歡迎的夥伴,聆聽他人的技巧,與表達自己的藝術,同樣重要。

有一種人,彷彿天生就有大將之風,舉止進退得宜,和他說話如沐春風,深獲客戶肯定,被上司倚重,讓同儕信任,觀察這類人士成功的關鍵,在於懂得善用肢體語言,懂聆聽,擅表達,真正做好有效的溝通。

觀察身體表現,讀懂他人心

我們的身體會說話,雲門教室創意長黃旭徽老師分享自己如何從身體讀出一個人的人生,他說:「一個人的職業類型,可以從他身體的精力讀出來。一個人的性格,可以從他慣常的姿勢中觀察。一個人的身材體態,也展露了他的生活的型態。」

長期透過充滿感受能量的律動課程,教導企業團隊律動課程,雲門教室蔡依潔老師觀察到,當帶著大家透過音樂和想像力感受身體時,面對同樣的律動指令,身為業務員的一群人,會立刻勇於嘗試老師的動作指令。而另外一群法務背景的律師,則是會先思考,再動作。

又有一次,蔡依潔老師帶著連鎖通路企業的員工,一起透過律動凝聚團隊向心力,當時的成員有內勤採購,也有賣場第一線上下貨與服務的同仁,「大家藉由觀察彼此的動作,充分了解對方的工作,也更體貼彼此的困難與不易。」

這些活動正是透過觀察自己和旁人的身體,發現自己的習慣,讀懂旁人的心,對於團隊士氣,組織向心力的提升,大有助益。

練習有效的聆聽與表達

有效的溝通,靠得是彼此間正確的聆聽和表達的藝術。在職場,除了口語表達之外,千萬不要忘記觀察對方的身體所傳遞的千言萬語。

有人在聆聽時,習慣雙手交疊抱胸,展現自我擁抱的姿勢,這常常是為了掩飾不安,或是為自己建立屏障。有技巧的聆聽,應該是微微偏頭,適時點頭,用身體帶動輕鬆舒服的談話氣氛,透露出「我很樂意聽你說話」的訊息。

有些人在表達自己意見時,習慣一股腦兒把滿腔話語說畢,完全不管聆聽者真正聽進去多少。想要表達無礙,除了細心觀察對方的反應,透過聲音和肢體動作也能讓自己的話語大大加分,例如:用眼,手,頭加強說服,面對較多聽眾時,可緩緩轉頭環顧眾人,說到重點時要記得搭配手勢,肯定性點頭;如果和單一對象說話,可以指出正在說明的資料重點,抬頭看著對方,自信不費力的抓住對方的注意力。

想掌握聆聽與表達的技巧,關鍵在於自我對身體的覺察,蔡依潔老師建議大家在忙碌的工作之餘,透過充滿感受的「生活律動」,在動與靜的切換之間,放鬆身體,讓每個人在呼吸與延展裡靜下心,感受身體由內而外,輕鬆愉悅的情緒,自由律動身體,律動心,律動生活。


身體觀點

傾聽孩子 發掘聽話關鍵字

無論是親子,伴侶或朋友,良善的交流互動,是建立緊密關係的基礎。有些父母常說孩子老是不聽話,講都講不聽。其實,家長只是還沒掌握讓孩子聽話的關鍵魔法──傾聽。

先聽再看,身體會思考

走進雲門教室分館,看見老師正引領孩子在身體遊樂場中,變變變,變毛毛蟲,變成天上舒展的白雲,變成綻放的花朵,變成酷炫的機器人……更奇妙的是,同樣的指令,在不同孩子身上「長」出不同的樣貌。

一般肢體課的學習,通常是用「看」的。老師示範動作,學生看,先透過視覺,然後模仿動作的外型,或是精力和移動方式。而在「生活律動」的身體課,引導卻是用「聽」的,老師不示範動作,而是口語引導,為什麼這麼做?有什麼不一樣的學習特點?「生活律動」不是要你拒絕觀察,而是先聽,再看。

人的視覺,能快速捕捉圖像,很容易就直接進入視覺和外型的模仿,缺乏自我思考的轉化過程,直接跳到依樣畫葫蘆的「結果」,也就是完成的「姿勢」。如果是用聽的,大腦所出現的畫面全是由自己創造,多了自我表達的機會和空間,然後再將訊息傳達給身體,表現出自己的動作,因此每個人,都可以很不一樣!

聆聽身心,一場場的探索之旅

課堂最後的身體畫面,並不是唯一目的。雲門教室的每堂課程主題,都是像一場又一場身心探索之旅,過程和目的地一樣重要。孩子和大人,都有機會透過課程更加認識自己,由內而外傾聽身心。

舉例來說,同樣的聲音元素,幼兒律動時,孩子要聽到聲音,聽得懂音質,像是「噹!」就要彈跳起來。到了兒童律動時,老師更會進一步追問,當你聽到「嘀嗒嘀地嗒嘀」,你的心跳,呼吸的感覺,跟整個世界的關係是什麼?……

孩子聽的不只是身體造型的指令,更傾聽自己的身心。

以「生氣國與開心國」的情境鋪陳,引導孩子把抽象情緒,做為身體的具體展現,當孩子輪流扮演生氣國與開心國居民,從中覺察情緒的流動,更發現「只要願意嘗試,自己也有能力,幫助別人跳脫壞情緒。」於是,在日常生活中,平常神經很大條的男孩,也能體貼發現媽媽的不開心,甚至努力做出各種搞笑動作,來逗媽媽開心。

在「花之舞」這堂課中,每個孩子都需要在所有同學面前,勇敢開出最自信,獨一無二的花朵。然而,課堂中也曾遇過選擇不開花的孩子,這些孩子多半是太過在乎別人的看法,煩惱著別人會不會覺得我的花開得不夠好?許多擔心在腦海翻滾,沒有100分的把握就不敢表現自己,反而錯失很多挑戰自己的機會。

身體花朵「開或不開」的抉擇,讓孩子提升自我的內在覺察力,也讓老師和爸媽有機會發現與接納他的擔心與害怕,陪他一起承擔「錯失開花」的遺憾。下一次,當課堂上或生活中有同樣的契機發生,他或許就願意更勇敢一點,多嘗試一點。

先聽懂孩子,孩子自然會聽話

任何良善的溝通,都不會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單行道,而是彼此理解的溫暖雙向道。

期待孩子聽話,爸媽也要學著「聽懂」孩子,雲門教室老師補充說:「當孩子不斷挑戰大人,出現講都講不聽的狀態時,請爸媽試著放下預期的標準答案或反應,才有機會『看到』孩子,究竟怎麼了?是聽不懂,還是不想聽懂?是太害怕而裹足不前?是玩過頭而失去分寸?」

希望孩子乖乖聽話,最好的辦法:陪孩子一起探索世界,認真傾聽,同理孩子每一次的喜怒哀樂。

越了解孩子,越理解他所在意的,討厭的,就越容易「發掘」讓他願意聽話的關鍵字。比方說,面對好動的孩子,要他「安靜」「不要吵」,不如對著他說:「冰塊!結冰!」。說不定,孩子的身體立刻就「凍住不動」,透過身體,聽懂爸媽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