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的精力圖像

當我們欣賞一場舞蹈表演時, 整個身體感官的覺受力會被帶動起來,彷彿一股湧動的精力,留存在視覺記憶中。

在舞蹈肢體的動作表現中,最先閱讀到的是身體精力,輕重強弱等變化。再則是動作的空間感,高低大小等層次。另外則是時間快慢的組成,所結合呈現的節奏律動。

尤其是現代舞的藝術形式,舞者通常在一個畫框式的舞台上跳舞,三度空間的畫面猶如畫紙,肢體精力的投射,在空間中創造出各種線條路徑,也在觀眾的視覺印象中留下精力的圖像。

比方強而控制的精力,會帶來一種對立的氛圍。輕而柔順的精力,會帶來一種輕鬆悠揚的感受……

這些精力記憶圖像的累積,會在觀眾的身體感官裡,形成台上台下觀感的互動。

精力:身心動覺的藝術

精力在空間裡流動的線條,創造了繪畫般詩意的點線面,彷彿用肢體在作畫一般。

精力語言所激發出來的情感,又充滿了戲劇性的張力,加上人體原始的力與美,讓舞蹈形成一種身心動覺的藝術。觀眾明明坐著不動在觀舞,卻好像全身上下都跟著舞動起來。

精力是一種感染,也是一種傳導和分享。它讓跳舞的藝術,在不同的個體間,不同的環境和空間次元中,甚至是不同的宇宙中,創造出種共通的,獨特的感官經驗。

精力與身體的文化圖騰

在各個原始的文明中,精力等於活力,活力等於生命力。舞蹈和人們的生活形成自然的連結,不約而同的發展成各個文化代表性的民族圖騰。

以伊斯蘭文明代表性的肚皮舞為例,它原本是一種寺廟的祭祀舞蹈,是求子或不孕的婦女祈求懷孕的儀式活動,於是在儀式中會不停抖動象徵生殖力的身體部位:腰,腹,骨盆等,釋放生殖力的律動精力,轉為祈禱的語言。

後來,經過時間的演變才發展成一種表演,扭動軀幹的姿態,展現著伊斯蘭文明獨特的身體美學。

傳統的非洲舞蹈,音樂和舞蹈是一種完美的合唱。非洲舞蹈原本是部落間婚喪喜慶,祭祀,社群組織間的活動。人們透過音樂和舞蹈來進行聯誼,教育,訓練等部落的向心活動。

音樂沒有一定的譜例,舞蹈也沒有一定的動作方式。透過跳舞,讓身體的精力進入一種和諧,禮讚大地,與自然的所有存在共振的律動,合而為一,共存共榮。

後來,非洲舞蹈在時光的演化中,漸漸形成一種運動和藝術的形式,以奔放的精力表現非洲民族的脈動。

身體與自然的最高統帥--精,氣,神的展現

除了藝術與文化的思維之外,自古以來,「精力」就和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不但是一種生活的哲學,還是一種生命的科學。

華人文化在談論人的精力時,最完整的體現是「精氣神」的整體和諧。

什麼是「精氣神」?「精」是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神」是精神,意志,知覺,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的最高統帥。

自古以來,「精氣神」一直被稱為「三寶」,是人體的3大要素。維護身心靈的全面健康,連結「精氣神」是養生健康的根本。

身體的精力圖畫

當你覺得生活沒有目標或方向時,就會感到沒有精力。當心情煩悶或壓力時,會失去精力。當我們的身體健康失衡時,也會覺得沒有精力。

精力,彷彿預知和告知我們,此時此刻的生命光景。提醒我們,喚回原始飽滿的精力,發展出更有活力與創造力的生活。

有人問 身體說...

【有人問】身體是個小宇宙?

【身體說】

身體是個小宇宙,運轉機制的複雜程度,與整個宇宙的運作不相上下。

由強狀心肌包裹而成的心臟,日夜不停跳動,是身體的核心幫浦,驅動全身的血液循環。心臟有個節律器,由「竇房結」發動電流脈衡,啟動心房收縮。同時將電流傳輸到「房室結」,略微延遲心室收縮的發動,確保每次心跳時,心房都能在心室收縮前的瞬間先行收縮。

人體內最大的器官肝臟,是主要的加工和製造工廠。主要負責是監測與調整血液中的化學成分,當血液中含過多葡萄糖時,先把它存起來,也是血液的清道夫,移除血液中的藥物,回收細胞。

近年來,科學家更發現人體的細胞,本身就具備「內部大掃除」功能,細胞藉著內部的「自噬體」,吞食入侵的病菌,受損的細胞質,或老化的蛋白質。科學家正努力找到提升「體內大掃除」效率的方法,設法延緩老化步調,達到回春效果。

【有人問】為什麼總是覺得很累?

【身體說】

「你累了嗎?」一句廣告臺詞道盡現代人的心酸。在強調生產效率的社會中,追求工作業績決定自我價值,讓現代人長時間處於高度壓力中。總覺得筋疲力竭,連決定每餐該吃什麼,都感到無比費力。

「這是我們能量儲備的末日。」《Exhaustion筋疲力竭》作者認為,我們應該要更了解「自己的疲勞」,發掘是什麼讓你消耗能量?又是什麼能讓你恢復能量?或許是看一場電影,讀一本精彩的小說,和好友來場悠閒下午茶……「重要的是在工作和休閒之間,劃清界限。」

又或許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太多「該做的事」,沒空做「想做的事」,害我們的能源耗盡。《精力管理》提出管理精力的3步驟:目標→事實→行動與精力管理。找到真正喜愛的事物,樹立目標,全心全意投入,讓內心的渴望鞭策行動,替身心的儲備滿滿能量。

【有人問】雕塑所刻畫的是姿勢,還是動作?

【身體說】

在舞蹈動作中,姿勢與動作是不同的。姿勢的內在精力是流動的,有生命力的。動作只是僵硬定住不動的造型。用同樣的眼光,來看雕塑作品,精彩的作品內在也有生命力流動,彷彿下一秒就會動起身來。

以雕刻作品流傳千古的古希臘,被譽為希臘黃金時期縮影的「米羅的維納斯」,失去雙臂的女神雕像,表情沉靜,較小的頭部,窄肩,寬腰,豐臀。整個雕像姿態呈現S形,表現女性的溫柔寧靜,是公認女性美的原型。

男性美的代表,首推文藝復興大師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這座雕像高2.5公尺,肌肉塊壘分明,朝氣蓬勃。米開朗基羅深信,雕塑是藝術作品中唯一能表現「真實」的媒介,雕刻就是將雕像的能量,從石頭中釋放出來。

這個作品的石材,是一塊形狀奇特沒人想用的大理石,大師卻能從中「看見」聖經故事裡,戰勝巨人哥利亞的大衛的靈魂,雕刻出奮發向上與命運搏鬥的激昂,更象徵文藝復興,人們掙脫中世紀的黑暗桎梏。

【有人問】大自然也懂得妥善運用精力?

【身體說】

大自然為了生命繁衍,會將精力資源,運用在最關鍵的時刻。

花朵為了順利吸引昆蟲來授粉,透過香味散發訊號,配合目標昆蟲,調制不同的氣味。比方說,蜜蜂和蝴蝶喜歡甜甜的香味,甲蟲喜歡辛辣,腐敗的氣味。伴隨花朵的綻放,香味濃度也有不同:初綻的蓓蕾,香味清淡。盛放的花朵,在最適合授粉的瞬間,香到最高點。而完成授粉的花朵,香味就會消失,讓每一朵花都能在最好的時間,遇上對的昆蟲。

在動物界,科學家發現,老鼠媽媽的空間與學習能力比處女鼠好,甚至連膽子也變大了。人類也不例外,在懷孕過程中,體內荷爾蒙的變化,重塑準媽媽的大腦,讓大腦的下視丘內側視前區(mPOA)神經元上緊發條,替媽媽做好照顧小孩的準備。

身心的轉變,讓媽媽全心照顧新生兒,隨時保持緊覺與敏感,只要看著孩子,控制報償反應的腦區就被激發。但是激素的改變,加上照顧新生兒導致睡眠不足,使得媽媽對生活其他事物較不關心,注意力分散,甚至記憶力下降。「為母則強」或「生個孩子笨3年」,端看你從哪個角度去解讀。

【有人問】電鰻怎麼自體發電?

【身體說】

有「水中高壓線」之稱的電鰻,能釋放出高達500伏特的電壓,據說還能連續放電長達數小時之久。

電鰻的「發電器」分布在身體兩側的肌肉薄片中,數量高達6,000到10,000。每枚薄片就像小電池,彼此相隔,並有神經直通中樞系統。電擊指令一下達,近萬個的發電細胞會同步活化,透過負電荷與正電荷的彼此串連,形成強大電壓。

不只電饅有電,有些魚類身上也會產生微弱電場,卻不拿來當武器,這種無用的器官演化,讓知名的演化生物學家達爾文百思不得其解。

隨著科學進步,生物學家終於找到答案:牠們的弱電器官和結節受器的組合,就像雷達系統的發射器和接收器,形成電覺(electroreception),獨立於五感之外,成為海底生物像鯊魚,魟魚,鱘魚等的第六感,協助他們在暗不見天日的水域中,順利找到獵物。

【有人問】生物發電,有可能嗎?

【身體說】

透過昆蟲或小動物來偵察敵情,可不是科幻電影的專利。

近年來,科學家創造出各種搭配微型電路及無線電天線的昆蟲和爬行動物,來搜集環境的資訊,這方面的研究,讓美國國防部十分感興趣,積極投入研究資金。

不過,一旦這些小偵察兵需要長時間出任務時,電子設備的續電性和電池的體積問題,就是個大問題。於是,設法賦予「偵察兵」發電性,就成為科學家下一階段任務。目前,科學家已成功研發讓蝸牛,蟑螂,甲蟲發電的生質電池。看來,要找出能夠快速移動,又具備發電性的小偵察兵,還有一段路要走。

在發電能力上,植物也不遑多讓。祕魯大學已成功研發Plantalámparas,透過植物發電的燈。將電極放在土壞中,收集植物光合作用分解物氧化過程中產生的能量,儲存在電池中,恰好可提供LED燈泡所需要的能量,讓身處熱帶雨林中,缺乏電力的村落孩童,晚上也可以好好寫回家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