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學會的,誰也拿不走

動夠了,就能靜

洽詢課程

讀身體

焦點議題 / 雲門教室

疫情時代!持續動身體 守護家庭凝聚力

早在數千年前,東方與西方萌生了「身心平衡」概念,探討健康的生命知識。尤其是東方思維中,強調身心一體的和諧,同時注重自己與自然萬物之間的平衡。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身心平衡,從建立自我認同開始,認識與感知自己,包括如何面對自己的身體,身分,角色等認同,大抵在「自己和自己的關係」上。

 

接下來擴展到家庭,社會,探索自我與外界的互動,像是自我表達,互動模式,社交定位等,建立「自己和他人的關係」。 

 

最終,延伸到「自己和環境的關係」,特別是回到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包含健康自然的飲食,擁有良好的動身體習慣等,互動出更豐富的生活,達到終極「身心平衡的健康和快樂」!

 

感知自己,探索豐富多彩的生活 

 

事實上,大多時候,人們很難覺察到自己是平衡或者是失衡的狀態?

 

試著檢視一下自己的心理狀態:是否經常沒有食慾或暴食,常嘆息,焦慮,緊張,不想上班,甚至不想與人接觸?

 

而從身體警訊的變化來看:是否有失眠,心悸,頭痛,腸胃炎,消瘦,長期的腰痠背痛或各種神經痛的問題?

 

生理影響心理,心理又影響生理。只要有一方改善了,就可以帶來連鎖性的正向轉化。

 

 

但是,如果有身心負面及不舒服的狀況發生,別著急,一年開春之際,正是好好調整自己的時候。想要打破框架,揮別過往,擁有身心的平衡,首先,可以跳脫出工作與繁忙的生活,透過「動身體」做為第一步!

 

動身體,回到身體的自然生態

 

臺北科技大學體育老師黃耀宗根據研究指出,動身體是天賦良藥,對身體的好處,超過100種以上!不但能夠改善心肺功能,提升骨骼與肌肉的作用,降低跌倒的機率,遠離代謝症候群,更有強烈證據顯示,動身體可減緩疾病發生率,對於已罹病者,也有明顯的治療成效。

 

 

動身體,不只幫助身體健康,在生活中也大有助益!臺灣體育大學教授林房贊指出,成人運動能提高EQ,IQ,SQ,PQ,增加大腦血液循環,刺激腦幹分泌血清素,能幫助記憶,此外,動身體分泌的多巴胺能使人快樂,腦內啡則能降低壓力,提升自信與創意。

 

許多研究也肯定動身體與學習之間的關係。2012年《小兒及青少年醫學月刊》指出,動身體對兒童的數學,語言,思考,記憶皆提升。曾翻譯成12 種語言的《聰明學習靠運動》一書中,也提到動身體能觸發腦部的高度覺醒,使大腦能夠學習更多新的事物。

 

傳統觀念裡,總認為動身體佔據課業學習的時間,但國內外有越來越多研究,一再證實動身體,反而提升了學習效率。

 

近年來,不少學習機構仿效美國內帕維中央高級中學推動「零時」(指第一節上課之前)體育實驗計畫,臺灣教育部體育署也發文公告,建議學校可利用第一節上課以前,安排30分鐘的運動時間。透過肢體活動,幫助孩子活化腦細胞,喚醒大腦。 

 

臺東縣的寶桑國中,許多班級在每週一到五的上午7點50分至8點15分,安排跑步與健康操活動。嘉義縣的嘉新國中則是早上先跑10分鐘,再自行搭配其他時段,致力達到一天30分鐘的運動目標。兩所學校開心分享,自從孩子有固定的動身體習慣,不僅專注力變好,學習力也大幅提升。

 

家庭,是幸福的基礎也是關鍵

 

家庭,無論是對成年人,或是身心快速發展的兒童,都是生活的基本,也是最能讓人感到平靜與放鬆的地方。

 

擁有溫馨美好的家庭關係,經營是最主要的基石。心理專家指出:「家人不會自然而然和樂融融,重點是經營。」若家人每天回家,但總是各自滑手機,回房間做自己的事,沒有對話與溝通,家人之間的「聯繫感」自然會慢慢消逝。

 

 

知名導演吳念真曾分享:「我這一代人的父親,大多受日本教育,不會跟孩子溝通,若是有一天兒子失戀了會跑回來抱著我們哭,那我們就成功了。」無疑的,良好的家庭關係,是生命慾望的原點,也是內心深處的企盼。

 

事實上,營造家庭關係並不難!主動創造共同經驗,一起吃頓飯,或是一起看部有趣的影片,都能產生凝聚的力量。

 

作家李偉文提起與家人間的互動:「只要挑選適當的電影,全家一起觀賞,在滿溢的感動之餘,父母真誠的分享自己的感受,若孩子也願意表達心中的感想,就能形塑深刻的心靈互動橋梁。」

 

這樣的凝聚力,不一定要發生在電影院,倘若在家開辦一場正式的「家庭電影院」,挑選一部好片,準備全家人喜愛的點心,偶爾來場打破常規的相處模式,就是無比美好又充滿驚喜的「魔幻時間」。

 

 

 

 

《春動》刊物 

為身心,鋪陳堅韌恆久的平衡

主題企劃

Footer